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实验动物科学》\
 《实验动物科学》 > 第七章 野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一、野生动物开发研究现状

野生动物是指从自然界捕获的动物。包括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鱼、蛙、蛇、鸟、兽等)和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水螅、蚯蚓、河蚌、蜱、螨、蚊、蝇等),然而习惯上通常是将个体较大,便于直接开发利用的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鸟、兽类指为野生动物(Wildlife);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从热带到寒带,从森林到草原,在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横跨在北区与东洋区两大动物区系,栖居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其中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137种,约占世界种属的10.1%,各类陆栖脊椎动物种数及其的占世界总数的比例见表7-1。

类 别种 数占世界比例(%)
两栖类2086.9
爬行类3155.9
鸟 类1,18613.8
哺乳类42810.1
合 计2,13710.1

由上表可见,虽然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种类仅为其中极少一部分,如黑线仓鼠、长爪沙鼠、鼠兔、树鼩等。因此潜力极大,值得开发。根据现有野生动物开发的资料看,能作为实验动物而驯化的野生动物灵长类有恒河猴、树鼩;兔类有蒙古野兔、高原野兔、达乌尔鼠兔、高原鼠兔;鼠类有褐色大家鼠、小家鼠、大尾黄鼠、大仓鼠、黑线仓鼠;鼢鼠有中华、东北及草原鼢鼠;沙鼠有大沙鼠、长爪沙鼠……,此外还有姬鼠、麝鼠……,食虫类有犰狳、刺猬、穿山甲……;鸟类有鹌鹑、鸽……。我国有些种属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例如,很早就被引入欧美的拉萨狗,为世界所瞩目;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早已被国内外科学家公认为实验动物。目前正在开发的树鼩、旱獭等野生动物也具有很大意义。

美、日两国在野生动物的开发和改良上作了不少工作。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动物资源研究中心发现宾州地区的野生旱獭是鼠类乙型肝炎的带毒者,正在进行旱獭驯养。美国在非人灵长类的开发上也作了大量工作。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已引进兔、墨西哥兔、狨猴、小型猪、臭鼩(Suncus)、小型有袋类动物一袋鼬(Dasyuroides)及长尾袋鼩(Sminthopsis Macroura)等,并正在进行研究它们的实验动物化。日本的野村从事过长爪沙鼠、日本田鼠、小家鼠等动物的驯养工作,最近吉田从事驯养栖息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岛的家鼠属(Rattus)动物,日本有关单位曾向我国引种繁殖。目前以体型小、敏感性高、繁殖力强、适应性好等为标准,将野生动物进行驯化,以补充迄今应用为数甚少的几种实验动物。

 

二、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生命科学的发展是随时代的不同,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因此对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的要求也就随之变得更广泛、更细致、更多样化。作为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的实验动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用所谓的一般动物做研究,发展到利用特殊动物;用已驯化的动物发展到野生动物。这就是为什么在利用家养化的实验动物同时,还要驯养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的原因。

在生物医学研究上用的实验动物,是以之作为疾病模型或生物制品的原料等,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现有实验动物,种类还少,已不够应用或不适合某种疾病研究及生物制品原料的要求,必须要从野生动物或其它家畜中开发。

以研究传染病为例,可以充分看到开发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如麻风病(Hansen氏病)的研究上,过去一直没寻到适当的动物。在1873年汉森氏就已发现引起麻风病的原菌,但动物试验接种始终没有成功,没有象在其他传染病那样找到感染疾病的动物模型。只等到病原菌发现100年后的1973年,人们才了解到贫齿目犰狳属的九带犰狳能感染麻风菌,麻风病的研究才得到迅速的进展。以前认为小白鼠不能感染麻风病,但到1966年Franagan氏发现裸鼠后,用此突变鼠也能使之感染麻风病。因此,在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中,裸鼠和九带犰狳都有很大的贡献。

这些实例表明在传染病的研究上对实验动物的利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不同种类动物对传染病病原的感受性有显著的差异出发,利用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使人工感染试验成为可能;第二是从已有的实验动物中培育新的品系(新的疾病模型),利用新品系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某种传染病的疾病模型。前者是指野生动物的开发-实验动物化;后者是指新品系的培育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