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败酱
【拼音名】 Yán Bài Jiànɡ
【来源】 败酱科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 Juss.,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华北。
【化学成份】 根含挥发油。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用量2~5钱,水煎服。
黄疸:岩败酱、茵陈各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岩败酱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 Yán Bài Jiànɡ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岩败酱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粗壮,有浓烈的臭酱气味。茎直立,带紫色,下部常稍弯曲.根生叶丛生,具明显的叶柄;茎生叶对生,具矩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再成齿牙状缺刻,无毛。复伞房花序,顶生;花小形,黄色。果实小,只翅状苞。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山沟、丘陵等处。分布内蒙古、西北等地。
【化学成份】 全草和根含挥发油。
同属植物Patrinia intermedia的根含皂甙约13%,水解产生齐墩果酸、葡萄糖、木糖,另含生物碱约0.4%。种子也含生物碱。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治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
【附方】 ①治黄疸:岩败酱、茵陈各五钱。水煎服。
②治慢性阑尾炎:蒲公英二两,甘草二钱,岩败酱一两,青木香五钱。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岩败酱
【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 Yán Bài Jiànɡ
【英文名】 Herb of Cliff Patrin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岩败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trinia rupestris (Pall.) Juss. [Vale-riana rupestris Pal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岩败酱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状茎稍斜升,长达10cm以上,顶端不分枝,有浓烈臭酱气味。茎多数丛生,连同花序梗被短糙毛。基生叶有柄,长2-4cm;茎生叶对生;叶柄知,上部叶渐无柄;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7cm,羽状深裂至全裂,通常具3-6对侧生裂片,裂片条形,有稀的缺刻状牙齿,无毛或有糙毛。密花聚伞花序顶生,3-7枝在枝端排成伞房状,宽4-15cm,轴、梗均被粗白毛和腺毛;小苞片腺形,对生;花萼小,萼齿5;花冠黄色,漏斗状,径3-5mm,基部成短细筒,筒基部一侧有偏突,上部5裂,裂片近圆形;雄蕊4,长于花冠;子房下位,圆柱状。瘦果小,倒卵圆柱状,背部贴生有椭圆形的大膜质苞片。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于海拔400-1800m、光线充足、干燥的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状】 怀状鉴别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2至多数丛生,稀单一。叶羽状深裂至全裂,无毛,裂片4-9,线状披针形,全缘或有收主齿。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花黄色。蒴果具膜质圆翅。
【化学成份】 全草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芸香甙(rutin)[1]。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岩败酱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无抗菌作用[1]。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痢疾;泄泻;黄疸;肠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