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青杨
【拼音名】 Xiǎo Qīnɡ Yánɡ
【别名】 东北杨
【来源】 杨柳科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以树皮入药。
【生境分布】 吉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解毒。主治顽癣疮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小青杨
【出处】 《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 Xiǎo Qīnɡ Yánɡ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小青杨的树皮。春季剥取树皮,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广卵形。树皮灰白色;芽较长,黄红色,有粘性。叶椭圆状卵形、广卵形或菱状卵圆形,长5.3~9厘米。宽3.3~5.2厘米,叶的最宽处在中部以下,上面光滑无毛,下面青白绿色,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2.2~4.8匣米;萌发枝的叶生于短叶柄上,绿色或带红色,长椭圆形,较大,边缘呈波状皱曲。花雌雄异株:雌花序长8~11厘米;雄花序长5~8厘米。蒴果长椭圆形,2~3瓣裂,花期4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 生长河边及沙地。东北普遍栽培。
【功能主治】 解毒。治顽癣疮毒。
【附方】 ①治干湿癣:杨树嫩皮适量,焙黑,加等量枯矾,研细末,香油调涂患处。
②治代指:取杨枝上嫩皮,缠在指头上。
③治手指丫及掌中起白脓泡,刺痒,疼痛:小青杨叶四钱,桃叶四钱,阴干共研细末,加入猪肝四两,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小青杨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 Xiǎo Qīnɡ Yá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青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树枝嫩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乔木,高达20m,树冠广卵形。树皮灰白色;老时浅沟裂。幼枝有棱,萌枝棱更着,小枝圆柱形。芽圆锥形,黄红色,有粘性。叶菱状椭圆形、菱状卵圆形、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2-5cm,边缘具细密交错起伏的锯齿,有缘毛;叶柄圆柱形,长1.5-5cm;萌枝叶较大,长椭圆形,边缘呈波状皱曲,叶柄较短。雄花序长5-8cm;雌花序长5.5-11cm,子房圆形或圆锥形,柱头2裂。蒴果近无柄,长圆形,长约8cm,2-3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海拔2300m的以下的山坡、山沟和河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树皮含柳匍匐甙(salireposide),水杨甙(salicin),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imethoxy-p-benzoquinone),邻苯二酚(catechol),香草酸(vanill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nic acid),壬二酸(nonanedi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及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
【药理作用】 小青杨水煎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乙醚提取均用抗菌作用。抑菌实表明:小青杨树皮中分离出的成分,2,6-二甲氧基对苯醌、邻苯二酚、香草酸、阿魏酸、水杨甙、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壬二酸、咖啡酸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2,6-二甲氧基对苯醌活性最强,14.5×10\-6, 7.25×10\-6,87×10\-6和87.8×10\-6可分别完全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生长。2,6-二甲氧基对苯醌、邻苯二酚、水杨甙、壬二酸和咖啡酸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特别是2,6-二甲氧基对苯醌与咖啡酸,水杨酸与壬二酸对痢疾杆菌的协同作用最为明显;它们的抑菌浓度分别由原来的14.5×10\-6,567.5×10\-6,261.3×10\-6,和125.9×10\-6降到3.6×10\-6,114.8×10\-6,32.7×10\-6和31.5×10\-6.水杨甙具有利尿作用,小青杨注射液以每50kg体重给生药量1.2-2.5g计算,对家畜肠炎、痢疾及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小青杨注射具有明显的抑菌、抗炎和利尿作用,而且无副反应。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主顽癣疮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