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传出消息,珍稀濒危植物毛黄堇在南川区实现人工繁育,首批4000株毛黄堇全部存活。
据了解,毛黄堇在南川区俗称干岩矸,是长江中上游珍稀濒危植物之一,在自然界的数量十分稀少。为保护繁衍这一物种并实现合理利用,科研人员通过多年实验,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
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培育室内,一株株人工培育的毛黄堇生长茂盛。专家介绍,毛黄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自古以来又被当作珍贵药材使用,野生状态下的植株数量非常稀少。“毛黄堇最适宜的环境是海拔700~950米左右的岩石缝隙,并且要求风吹不到、太阳晒不了、雨淋不着,正因为有这样的生长环境要求,目前毛黄堇的数量极为稀有。”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主管中药技师周卯勤说。
据介绍,经现代科技初步证实,毛黄堇的提取物对消炎镇痛及部分肿瘤的抑制有帮助作用。为保护繁衍这一物种并实现合理利用,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重庆市开始尝试人工培育毛黄堇,但一直未能掌握关键技术。去年,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针对它的生长指标开展反向测试,最终掌握了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人工种植。
目前,首批人工繁育的4000株毛黄堇已经全部存活。本月新一轮毛黄堇的人工繁育也将随即开展。
当前,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梳理问题,找准关键,全面推进其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在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第八届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召开之际,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5月17日在广西玉林举办中药材市场发展与新型交易论坛,推进建立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绿色加工是大方向
“对道地药材和产地加工问题,国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90岁高龄,有76年从业经历的国医大师金世元应邀与会,他在论坛报告中指出,去年国务院出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文件,都重点提到了上述两个问题。
金世元在中药行业耕耘至今,从事过药材的加工、炮制、制剂、采购批发以及教学研究等,对道地药材和绿色加工的重要性有很深体会。“这直接关系到中药质量问题”。
他说,道地药材是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验证的有效物质。“中药道地性完全是中医临床疗效经验的总结,比如古代药学家,像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都是临床大夫。道地中药得到了行业认可,后来经过出口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历史上许多医药典籍,包括第一部药材著作《神农本草经》,以及许多医药学家著述,对药材的真伪优劣都有记载和评价,特别注重产地,讲究地产,同时,也对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有深刻认识。
中医药要继承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首先要传承中药材行业的这些精神。当前,要研究如何形成道地药材,对某一种药材,必须讲来源,否则即使是野生,也不能是道地药材。比如大黄有7种,但是只有3种具有清热通便的作用,其余是非药用大黄。
金世元说,从产地要求来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禀赋不同。过去国家管理部门曾经搞过就地种植生产应用。几年下来就不行了。这都是教训。产地包括了气候、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都是相当讲究的。许多品种除了原产地,其他地方代替不了。一定要研究道地药材的成因,不能乱种,否则有药无效。
还有栽培技术,不是像种植庄稼那样,不按时令栽培,也一样不好。要讲生产年限,并非种出来的就是药。采收也要讲规矩。如果市场短缺就采收了去卖,药效可能要减半。
关于产地加工问题,金世元说,动物、植物都一样需要加工。通过加工,排出水分,防止变质。现在没有产地初加工,很多好东西都给耽误了,药效就不好。
保障中药材质量关键就是两点,一是来源正确,产地适合,二是采收加工符合要求。
“目前来看,切制、干燥都是产地加工的大问题。”
不过,金世元也表示,他最近了解到中国汉广集团正在推广应用产地绿色加工技术和模式,“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使中药材质量更好,是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与我国工业消费品物流现状比较,中药材物流要落后20年,与粮食、棉花、烟草、水果、疏菜等其他农产品物流现状比较,也要落后10年。”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在报告中如是表示。
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仓储方面是民房储存、掺杂使假、不能实现全程追溯;包装方面是无规范、无包装、滥包装、无标示;养护方面是硫磺熏蒸、霉变、生虫;加工方面是马路曝晒、硫磺熏蒸;物流方式则是散、小、差。为落实国家相关规划,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了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规范中药材包装、建设集中仓储配送网络、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等六大建设任务。
温再兴强调,解决中药材行业乱象的治本之策要从源头抓起。中药材行业的规范与良性发展,很难靠一城一地的战斗,需要对全供应链过程的规范和监管。大力推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标准、统一管理、服务规划的全国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和升级的一种有效措施。
通过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实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集约化,实现中药材包装的规范化实现中药材仓储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中药材物流管理与追溯管理的无缝对接。
他介绍,2015年7月召开首届全国中药材物流大会,全面启动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目前,《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商务部已发布《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2项行业标准。已完成10多个地区的考察调研工作,完成6个地区的建设咨询方案和河南焦作四大怀药物流基地建设方案专家委员会评审。
为保障中药材集中仓储基地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商务部《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要求,各省市商务厅要参与基地建设的规划,并委托中国仓储协会和中国中药协会开展专家咨询、评审和运行管理的工作。
根据建设要求,凡参与中药材集中仓储物流基地建设的单位,必须应用统一开发的仓储进销存软件和追溯软件,实现全国联网、信息共享。目前,河南百泉基地已首家安装使用该软件。其他已完成咨询、具备运营条件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陆续安装软件,投入运行。在“中药材现代物流网”上开设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查询服务。
针对产地加工问题,温再兴指出,《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是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5+1”标准之一,是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最基础性的标准。根据要求,中药材集中仓储物流基地必须具备标准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功能,从源头上实现新鲜中药材净选、切制、干燥,再进行相关的检测,采集产地源头信息实现流通追溯,并进行规范化的包装,再收储到集中仓储基地。该标准目前已经起草完毕,报送商务部,待组织专家审议后发布。
国家鼓励在中药材主产区开办产地加工基地。2015年9月,全国第一家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在亳州落成,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验基地,实现了标准化初加工、标准化包装、养护、追溯于一体的全链条产地初加工新模式。
推进现代物流与“互联网+”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北京工商大学杨浩雄教授表示,现代物流特点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现代化物流信息电子化。
通过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可以实现中药材在运输、仓储、养护、包装、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的优势,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崔正对“互联网+”概念下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分析展望。他指出,中药材2015年年销售6300亿元,到2020年可望达到万亿元规模。而互联网+时代促进现代化市场形成,具备信息化程度高、可追溯管理、科技附加值、高质量有保证、交易模式创新等特征。
B2B电商平台(Business-to-Business),即商业对商业,或者说是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B2B是电子商务中历史最长、发展最完善的商业模式,能迅速带来利润和回报。它的利润来源于相对低廉的信息成本带来的各种费用的下降,以及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的好处。
B2C电商平台(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
O2O模式(Online-to-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
崔正认为,未来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将是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中药材第三方检测平台、产品溯源体系“三网合一”的新模式。
科学发展中药材市场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魏胜利在 2015年参观考察了国内20余家企业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他发现存在着“有好药材未必卖上好价钱、什么是好药材很难说清楚”等问题。他由此提出“考虑科研更要考虑经济要素、药材市场其实面临着转型”。如何保障道地药材的优质优价?魏胜利提出的策略是,一要关注政策,二要保证质量,三要修炼内功。
他认为,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在于,“强化了中药企业和中药材市场的监管、重视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药材质量标准化建立可追溯体系”。而针对优质中药材的标准,传统的形色气味仍具有辨别真伪优劣的价值,可用“基原+产地+加工+年限”给予限定。
针对中药材用途多元化现状以及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他建议,要对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需求。特别是挖掘和发挥道地药材的多重价值,道地药材最具商业价值的是其稀缺性,包括稀缺性功效、独特工艺、精湛文化等。中药材市场发展战略中,要突出引导和创新需求,改进服务功能,比如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等。
中国汉广集团董事长刘守杰则在报告中分享了开发初加工和养护技术的经验体会。他最初深入中药材产地考察中,发现加工户普通存在加工手段落后,设施设备简陋的问题,特别是硫磺熏蒸问题突出。
怎样将现代科技引入初加工和养护环节,打造绿色加工模式?汉广集团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王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了智能化干燥设备,各项实验指标均大幅高于国家规定标准。2015年9月汉广集团在安徽亳州建立了全国首家拥有产地初加工执照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而在仓储养护方面,汉广集团与北京印刷学院包装科研团队合作开发了新型“防虫防霉剂”,具有保质期长、安全无副作用等显著优势。他希望与各专业市场和道地产区开展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促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现代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雷强调,中药材产业是牵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发展好这个产业不仅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而且通过全行业的立信、立德、立规的一系列举措,最终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安全药。今后专委会将加大调研力度,以解决中药材生产流通相关标准为重点,推进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加大面向行业企业的信息服务力度和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推广力度。(任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