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首次对加强中医药新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这表明,政府着眼未来,顺势而为,借助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手段宣传中医药,普及科普文化知识,高效便捷服务百姓健康,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新活力。
方便公众
“云南中医”微信开通了
小朱今天特别高兴,拿起手机“扫一扫”“云南中医”微信公众号,便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父亲治疗高血压需要的中医药信息。他之所以有这个便利,得益于今年9月22日“云南中医”微信众服务平台的开通。
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云南中医”的开通,标志着云南省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速。
由云南省中医管理局主办的“云南中医”微信,经历了几番论证,对政府开办“云南中医”微信的定位、内容策划、运营团队、信息报送审核机制、宣传推广等方面做了深入研讨。最终明确“云南中医”微信将立足公众服务,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告诉大家,我们搭建这个信息平台,主动向公众传播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拉近公众与中医药之间距离,为广大公众提供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的健康资讯服务,在群众中营造“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
如何让老百姓都知晓“云南中医”微信平台,云南省同样将“内部挖潜、举全省之力”发挥到极致。他们通过在全省100多家中医医院张贴微信二维码海报、医疗社区服务点、活动宣传、医生推荐等方式,让“云南中医”微信宣传工作做到了常态化。并且,各级卫生部门、各家中医医院还主动利用“云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使得“云南中医”微信在全省都拥有了数量不少的“铁杆粉丝”。
截至11月6日,“云南中医”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已开通运营46天,订阅人数已达1.6万人,编辑发布中医药新闻动态、政策、养生科普文章共182条。据微信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总计受众量达到42万人次。
提供服务
“国医在线”网站上线了
“云南中医”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之前,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等主办的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门户——国医在线(www.guoyi163.com)网站于2014年1月1日上线试运行,旨在全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公众网络服务平台。
这个网站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发展使命,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中医药古籍、单验方等数据库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国医论坛”,并可适时提供在线学术讲座等。网站设有资讯、学习、中药、方剂、针灸、医疗、养生、药膳、科研、教育、学术、中医专家、论文、文化、传承、企业、民族医药、图库等频道与国医博客、国医论坛等子站,目前已开通9个频道共117个栏目的内容服务。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借“桥头堡”战略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中医药,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不断提高中医药社会影响力,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有效提高中医药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国医在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以满足老百姓对中医药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康复理疗、教育培训、学术临床等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服务全局为基本原则,旨在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医药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满足需求
三级传播平台兴建了
云南中医医疗集团成立后,旗下102家成员单位仅有8%左右的中医医院开通了服务网站,而已开通的服务网站,存在着信息滞后、版本陈旧、格式不规范、技术维护不足、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无法发挥高效宣传推广作用。
为解决这些问题,云南省中医管理局认为,必须着眼于长远,注重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管理和运营维护,实施可持续性的网络建设发展规划。于是,他们提出了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络集群,并着手制定详细方案。其定位是统筹领导,院院联合,资源共享,服务百姓,实现全省中医医疗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平台。
这个建设项目的特点是,打破当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的态势,改变集团面临的信息资源渠道不畅的局面。同时,建立起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之间完整循环的信息岛链。集团通过集群网络平台能够及时了解全省中医医疗单位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各地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大众百姓能够随时随地高效快捷的获取中医专家、特色疗法、预防保健、就诊流程、诊疗注意事项等信息资源。
截止今年10月底,已建设完成各具特色的30余家中医医院公众服务网,正在逐步按照网络传播特点和要求优化完善栏目内容。下一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使分散的中医医院网络有机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互利多赢。
该平台预计2015年底建成后,将是全国首家建成省市县三级中医药医疗公众信息服务网络的省份。上百家中医医院网站互联互通将聚合成的强大中医药网络宣传渠道,影响力和覆盖面可达全省80%以上的区域,这也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
培训队伍
助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了整合资源,举全省中医药界同仁的力量,打好繁荣中医药文化这场持久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因势利导,成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专业委员会。
如何培训一批热衷于中医药文化传播骨干人才队伍,提升云南省中医药界信息化水平?如何借势借力互联网技术,提升中医药社会影响力?这必须培训和组建一支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人才队伍。
为此,云南省中医管理局举办了云南省中医药新闻宣传通讯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级卫生系统的上百名通讯员接受了中医药新闻专业知识培训,他们为“云南中医”微信与“国医在线”网站提供最真实、及时、权威的基层信息。
同时,还动员全省各中医药科研院所及各家中医医院的科研教学人员踊跃投稿,为“云南中医”微信不断提供中医药科普文章,有效解决了科普文章匮乏难题。
今后,云南省将依托省市县三级中医药信息传播平台(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云南中医”微信与“国医在线”网站,按照《行动计划》规划,确保实效,加大力度推进云南省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信息化发展进程,彻底改变云南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总体态势,进而促进整个云南中医药产业升级发展。
湄公河次区域东南亚国家文明的摇篮和交流通道,总面积233.11万平方千米,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区域内有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总人口约2.55亿人,有90多个民族、100多个民族支系,16个民族与中国是跨境民族。其民族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传统医药相互交融,是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湄公河次区域是中国西南部与邻国传统医药交汇富集区,构成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性传统医药技术与文化,为区域内各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健康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1月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举行的首届湄公河传统医药交流会,首次搭建了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平台。在中国代表团团长郑进教授倡议下,与会六国代表团共同签署了“加强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合作与交流联合宣言”,决定每年由泰国、中国轮流举办“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交流会”,这标志着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第一次携手,共同推动和促进次区域内民族医药发展。
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界广泛参与交流会,积极推介发展传统医药的“中国经验”。在第六届交流会上,发布“丽江共识”,继续倡导各国加强交流传统医药发展经验、共享信息、相互借鉴,进一步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教育培训、资源保护、药材种植、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传统医药的发展。还决定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会学术委员会”和“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知识与药用植物保护专家委员”,并推选云南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云南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裴盛基教授分别担任委员会主席,发挥了引领作用,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确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从民间走向官民结合的交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从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医药交流会的发展历程看,区域内民族民间医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高校和民间学术团体参与的学术交流合作机制,我国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强,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不断深化,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传统医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