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年

50年的奋斗与求索,50年的改革与创新,50年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50华诞。

举目四望,位于岭南地域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是国内中医界知名的医疗机构;回首历史,经历半个世纪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从50年前一个小诊所,发展到今天拥有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1400张病床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审视中医药这所医院,她都有值得慢慢体会的中医底蕴和人文内涵。

医院冼绍祥院长感慨地告诉记者:回顾历史,医院发展道路曲折而艰辛。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医院以“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为治院方略,制定“建设一个现代化、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的中心,疑难危急重症诊疗中心以及中医的传承、传播基地”的发展路线,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奋进。

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全国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1994年,医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传遍全国。

锐意进取,人才辈出,打造广东中医龙头地位

专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重点专科的水平和数量,不仅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地位,而且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医院不断加强专科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对技术力量强的龙头科室,对具有发展潜力、开拓意识强、中医特色突出的特色科室,给予支持。完善中医药诊疗及新技术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对科室带头人的重点培育机制。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培养,以点带面,提高医院综合服务水平,成效显著。

目前该院医疗水平处于全国中医院前列。医院拥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7个。在2013年全国名医院排行榜上,妇科全国排名第八,骨科全国排名第九。

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医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等。

2013年门急诊量超300万人次,出院病人4.7万人次,手术量14407台次,平均住院日9.9天;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中名列前茅。全院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及欧明教授、王建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广东省名中医19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6人等,是中医技术力量雄厚的中医院,为广东中医的龙头单位之一。

继往开来,承托岭南医学传承发展重任

中医流派是中国特有的中医文化现象。流派是以名医和其传承人的群体作为主体。岭南医学流派是以岭南地域性的流派。

医院作为岭南地区一所重要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医院开创初期,汇聚岭南地区的中医名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已故的刘赤选、陶葆荪、冯德瑜、周子容、李藻云、朱敬修、罗元恺、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刘仕昌、赵思兢等老一辈名医是医院的奠基者,他们是全国知名的大师级人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医院临证与教学。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靳瑞、刘亦选、王德鉴、丘和明、彭胜权、陈纪藩、熊曼琪、欧阳惠卿、陈基长、劳绍贤、赵立诚、陈镜合、许鑫梅、陈宏珪、周岱翰、杨文辉、洪钦国、黄衍寿、崔学教、王士贞、郑泽棠、余杨桂、陈锐深等,承上启下,对各个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名中医及传承工作室导师周福生、冼绍祥、朱敏、何伟、樊粤光、罗颂平、陈志雄、邓中光、赖新生等,继往开来,开拓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岭南中医药文库》,形成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发展良性循环。

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深入开展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是建设广东中医强省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学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医院充分重视流派研究工作的学术成果,继往开来,肩负起岭南医学流派传承发展的重任,以更好造福广大患者,服务广大老百姓。

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国家重点专科建设的进程和路线,来全面检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临床专科的实力、业绩和水平。

妇 科

妇科教研室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创建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中医妇科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之一,以及重点专科异位妊娠协作组组长单位,是广东省中医名科。中医妇科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该专科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在专科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各方面均位居国家级行列的佼佼者。

专科现有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8人,其中60%以上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高丕教授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协作组组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科在中医治疗异位妊娠、先兆流产及不孕等妇科疾病治疗方面成效卓著。2013年住院人数3144人次,手术量2303人次,门诊超28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100%以上。排名居全国同行前列,在2013年全国名医院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八。

专科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输卵管妊娠和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医药诊治盆腔炎的研究等。近5年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

骨 科

骨科教研室由著名岭南中医骨伤学名家何竹林先生创建于1956年,在骨伤名家蔡荣、岑泽波、袁浩、陈基长、冯新送、何振辉、樊粤光、何伟、黄枫等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近60年的建设,取得建设成效: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蚀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牵头单位,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骨科专业研究基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基长传承工作室。在2013年全国名医院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九。其二级分科髋关节病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并在1997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全国中医髋关节病医疗中心”。髋关节病专科和运动损伤专科是广东省中医名科。专科是中医骨伤科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基地、华南地区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医创伤骨科AO技术培训基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脊柱微创技术培训基地。

专科以临床应用为研究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保持稳定的科研方向,并不断地拓展深入,形成5个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骨与关节损伤、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相关性脊柱疾病、骨伤科康复治疗。

专科拥有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17人。学科带头人樊粤光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任全国中医学会骨伤分会理事、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骨伤学会主任委员、中医正骨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股骨头坏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第五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带头人何伟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髋关节工作委员会委员、保髋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

近5年在研与承担课题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8 项,省部级课题45项。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SCI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坏死”项目系列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分泌科

由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教授于1984年创立。在熊曼琪、蔡文就、李赛美、朱章志主任的先后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为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学科(伤寒学),是广东省中医名科。成功举办3届国际经方班及13届全国经方临床运用研修班,成为享誉海内外继续教育品牌项目。

专科拥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科带头人朱章志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科实际开放床位数61张,2013年,门诊量接近6万人次,年出院量达1800余人次,床位使用率达118%。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

耳鼻喉科

专科创建于1964年,在杨志仁、王德鉴、王士贞等名医和阮岩、刘蓬等科主任的带领发展下,现为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变应性鼻炎(鼻鼽)、耳鸣(耳鸣)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组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挂靠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本专科现有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知名专家王士贞、阮岩、刘蓬等。学科带头人阮岩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科病房设有床位40张,2013年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收治患者超过1300人次。

专科研究方向主要为变应性鼻炎、耳鸣耳聋、鼻咽癌,近5年相关课题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优势,在治疗上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治疗相结合,内治法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注重使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如:啄治法、烙治法、鼻疗指八法、敷贴疗法、颈三线按摩法、嗓音训练、鸣天鼓、鼓膜按摩、中药沐足法等。

脾胃病科

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消化专业研究基地,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名医工作室,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传承工作室。

该科拥有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9人。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研究专家、中药药理学家王建华教授,全国知名脾胃病专家劳绍贤、许鑫梅、罗日永、刘友章、周福生、刘小斌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刘凤斌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世界华人生存质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邓铁涛教授负责的课题“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建华教授负责的课题“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及其应用”获201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国家专利1项。在SCI发表论文9篇,EI收录1篇。

上一篇: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

下一篇: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纪实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