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厦门CSCO年会Rg3参一胶囊专题卫星会于9月1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孙燕院士亲临现场,并做热情精彩演讲。程颖教授、唐平章教授、于世英教授、王杰军教授做嘉宾主席,刘基巍教授、富力教授、于丁教授做参一肿瘤血管治疗新进展、创制技术和临床应用学术报告。现场专家云集,学术气氛浓郁,反响热烈。Rg3参一胶囊引领抗肿瘤新生血管疗法的新策略、新进展。
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担任此次会议荣誉主席,孙燕院士高瞻远瞩,率先提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疗法,并牵头完成了Rg3参一胶囊的第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在此次会议上孙燕院士指出,Rg3参一胶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机制是我国近50多年来取得的13项主要成果之一,Rg3参一胶囊是我国抗肿瘤中药的代表药物,孙燕院士回顾了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历程,指出Rg3参一胶囊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口服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并对Rg3参一胶囊寄予厚望,希望Rg3参一胶囊继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和使更多的肿瘤患者获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就《Rg3参一胶囊抗血管疗法治疗策略》做了精彩报告,其指出Rg3参一胶囊抗血管生成作用机制已成为世界研究热点,截止到2014年6月末,关于Rg3参一胶囊的研究文献多达400余篇,其中SCI文献90余篇;刘基巍指出抗血管生成疗法可以使存活血管正常化,血浆渗透减少,组织间压下降,乏氧改善,最终改善肿瘤血管有效递送化疗药物的能力,因此抗血管疗法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可以达到1+1大于2的疗效。Rg3参一胶囊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口服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可显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VEGF、bFGF表达,降低肿瘤细胞微血管密度,进而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刘基巍指出Rg3参一胶囊作为口服剂型靶向药物前景广阔,建议Rg3参一胶囊的抗血管作用机制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在基因层面获得更精准的作用靶点。
国内知名天然植物药学专家富力教授莅临本次会议,富力教授历经15年研制的“一类新药参一胶囊的创制技术及临床应用”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富力教授指出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具备三个领先特性。第一次实现了Rg3手性化合物工业化生产:20(R)—人参皂苷Rg3含量极微,仅为十万分之三,提取制备极其复杂昂贵,难以实现产业化开发,国外仍停留在实验室柱层析制备阶段,富力教授首创了一种特殊制备工艺——生物酶提取转化技术,使Rg3含量提高410倍,Rg3得率提高270倍,纯度达95%以上,终于实现了Rg3的工业化生产,并使这种工业化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一个一类单体中药上市:参一胶囊只有人参皂苷Rg3这一种成分,是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国家一类中药单体药物。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Rg3参一胶囊是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口服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以富力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参一研发团队率先研制出了人参皂苷Rg3抗血管通路基因芯片谱图,研究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3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于丁教授出席此次会议,于丁教授分享了就Rg3参一胶囊上市后14年以来在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方面的荟萃分析结果,荟萃分析显示Rg3参一胶囊在有效率、生存率、卡氏评分提高率、疾病控制率等方面我们均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一个一致性的结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在非小细胞肺癌上的研究显示了Rg3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是单纯化疗的1.55倍,1年生存率是单纯化疗的2.06倍,Rg3参一胶囊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有效率是单纯化疗的1.42倍,Rg3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有效率是单纯化疗的1.37倍,胃癌有效率是单纯化疗的1.45倍。
于丁教授指出Rg3参一胶囊在非小细胞肺癌上观察了大量的样本,在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方面观察的样本相对较少,建议Rg3参一胶囊在其他癌种上继续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继续开展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拓展Rg3参一胶囊的说明书适应症范围,期望将胃肠癌、乳腺癌等都加入说明书适应症中,拓宽临床应用范围。
唐平章教授、程颖教授、于世英教授、王杰军教授就刘基巍教授、富力教授、于丁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和赞同,各位专家均表示Rg3参一胶囊抗肿瘤新生血管作用机理明确、抗肿瘤临床疗效显著,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抗肿瘤中药。各位专家也期望,Rg3参一胶囊在抗新生血管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开发,在肝癌、胃肠癌、乳腺癌、血液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持续探索,在与传统放化疗、联合其他靶点药物、联合节拍化疗联合应用上进行不断研究,为肿瘤临床应用提供新策略、新希望、新选择。(虞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