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背景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学术研究探索向项目建设发展转变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中医学术流派专题研究。对中医学术流派(学派、医派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对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医学术流派的政策建议,为今天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奠定了舆论氛围和学术基础。

  首届“海派中医”论坛自2007年2月举办以来,迄今已举办6期,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和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以及各相关中医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海派中医流派的含义、流派的形成与特点以及上海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工作的情况不断进行深入研讨、总结,并汇聚全国有关中医药专家共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大计,不仅推动了上海地区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也对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从地方先行先试到国家推动发展转变

  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开展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总经费6600万)、海派中医流派与特色技术扶持项目(总经费600万)。2012年9月,山西省设立专项经费启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山东等省也开展了相关的学术流派建设工作。2008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在广西、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开展了学术流派传承的试点工作。

  (三)启动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在认真吸纳学术研究成果、地方先行先试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凝练、制定了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评审标准。

  本次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申报数量、地域覆盖面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专家对中医药学术流派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与认同。

  工作室遴选情况

  (一)各地申报情况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关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引起各界热烈反响,备受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的关注、支持,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全国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就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推荐,共提交了558份申报材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公布了第一批6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由于目前对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内涵等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流派传承发展的区域分布、规模与基础、学术成熟度与公认度等参差不齐,因此各地在评审和申报时也存在着把握标准不严、流派建设与其他相关项目重叠等问题。根据申报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是已有较好建设基础和平台、研究经费充裕、发展比较好、在全国有影响、有规模的临床各科流派,如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二是目前发展情况不理想、濒临失传或断代,有特色、有传承价值的如针推伤等手法技术类流派、五官皮肤等临床小科流派、民间有一技之长的特色流派、民族医流派等的抢救、保存、扶持、传承,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医学术流派。

  三是一些地方性医派、医学流派,如新安医派、孟河医派、吴中医派、钱塘医派、龙砂医派、龙江医派、齐鲁医派、海派中医(伤科八家、妇科八家等)、岭南医派等能突出地域性医学特色和地区流派特色,可通过整合各流派资源,丰富流派建设内容,有效彰显地域流派特色。

  (二)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重点学科、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等项目的区别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是以“人”为纲。立足于名老中医药专家个体学术经验的研究和传承,有些名中医并不见得有特别明确的学术思想或特色技术,重点是对个体的、集中于某一点的、当下的、横向的、相对并不系统的学术经验的传承,很难自成一家或自成一说。

  重点中医专病专科建设是以“病”为纲。立足于对某一种病或某一个科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不重点突出一定要有个性化的学术内容和主张,关注的是对某些特定疾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验证。

  流派工作室建设应以“源”和“流”、历史为纲。重在挖掘、传承、弘扬、推广学术流派的特色思想和技术,突出其鲜明特色,重现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以流派的重新繁荣和兴盛作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牛鼻子”,其学术思想自成一家之言,可以流派学术指导临床,以临床推动学术发展。因此在流派工作室建设上应更强调其历史源流、代代传承、文化底蕴、独特学术、技术绝活、推广应用,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派纷呈。

  基本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推进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贯彻落实《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主线,深化中医学术流派内涵建设;以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抓关键、促实施;以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考评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五位一体”建设为基础,覆盖“传承创新、学术评价、人才培养、示范推广”全链条,全面推进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项目的高水平、高质量建设。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中医学术流派项目建设的工作重点

  要向项目组织实施、资源整合、过程控制、绩效考评、成果转化、信息共享、示范带动等内涵建设方面转变,着力建立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考评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五位一体”框架,这是推进流派建设工作,确保建设水平与质量的最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托。

  (三)切实加强“五位一体”框架建设

  传承创新体系。从目前看,当务之急是要从战略层面谋划和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创新,制定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全面规划、传承发展、成果转化路线图,将流派资源、创新技术等纳入统一的传承创新体系之中,实现系统构建,科学引领。着力构建由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构成的创新体系,为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提供创新动力。

  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要加强传承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体系的构建,这三者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传承型人才担负着将流派学术、技术或方法整理、继承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担负着思路创新、科技创造、技术引领等科研任务。管理型人才担负着学术流派发展中的系统化管理,在各层面、各环节、各领域、各阶段的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各建设单位要将相关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纳入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科学管理、统筹安排,这样学术流派的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人才保障。

  保障考评体系。目前对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发展的目标、预期成果还不够清晰、绩效考评措施还不够完善等,特别是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首次提出要实施退出机制,从监督考评上看,必须建立起系统的、可量化、可操作的监督考评体系和工作机制。因此,首先应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监督考评等体系建设,在诸如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方面,还需要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时也有必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要着手建立中医学术流派技术评价标准,鼓励同类流派之间的客观评估,推动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健康发展。

  信息共享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是中医学术流派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应尽快研究建立相关的信息体系,实现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学术成果与信息的畅通交流与共享。深入开展对本流派重要临床资料的挖掘整理分析,提炼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和方法,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开展流派名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等系列课件的制作以及专题系列片的录制与拍摄,加强网络化建设,形成信息共享体系,扩大流派辐射力和影响力。

  管理服务体系。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与学术流派团队之间,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兼容、运行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学术流派团队强化自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单位的支撑、监管功能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服务、督导作用。

  传承发展中的

  关键性问题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指出:“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最显著特征和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阐明了保护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对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在推进中医学术流派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一是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内在的创新特质的探索与研究;

  二是注重对相关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整合;

  三是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发掘与阐扬;

  四是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传播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五是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独特的理论与临床技艺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下一篇:板蓝根为啥“万能”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