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皮肤保养和饮食合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根据四季调整饮食,护理皮肤?
春季:多吃绿色蔬菜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邓翠荣表示,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多吃一些辛甘发散的食物,不要吃油腻、生冷、粘硬的食物。“因为肝脏主青色,所以春季多吃绿色蔬菜可以养肝。”
夏季:适当添苦
夏季大量出汗,会导致胃肠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因此,夏季应以清淡质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为主,少吃油条、肥肉等厚腻食物,以防生痰、生热、生湿。
邓翠荣建议,夏季可多吃绿豆、荷叶、金银花粥,既能清热除烦、解暑降温,又能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消耗的水分,降低血黏度。同时,不宜多吃冷饮,可适当增加一些天然苦味食品的摄入,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可起到解热祛暑、生津健脾、消除疲劳的作用。
秋季:多吃滋阴润燥食物
秋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因为中医将秋天分为初秋、仲秋和晚秋,饮食各有侧重。
邓翠荣表示,初秋时暑热未退,“秋老虎”颇凶,在解暑降温的同时,要适当减少冷饮及寒凉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这时尽量少吃各种瓜类,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这时正值古人所称的“长夏”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湿易伤脾,所以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所以,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煮粥食用,能增强脾胃功能。根据“秋宜平补”的原则,这时应选择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禽蛋、奶制品、豆类、红枣、莲子等。
邓翠荣表示,仲秋时节人体常反味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因此,饮食上要预防秋燥。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所以一是适当增加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橄榄、百合、银耳、萝卜、豆浆等;二是酸甘化阴,应吃一些天然的酸味食物,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助“燥”为虐。“秋天,我建议多吃粥,最好能将润燥的食物与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补充营养,又能增液除燥。”
晚秋时,气温逐渐下降,除了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还要少吃性味寒凉的食品。多吃补肺益气的食物。同时,可用1~3个核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对于在冬季要进补的人来讲,此时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经过底补,脾胃功能好的话,入冬就可放心进补。”
冬季:饮食以“藏”为主
冬季,万物生机皆闭藏潜伏,昼短夜长,饮食养生也要顺从这一特点而进行。总的来说,宜温热不宜燥,不要吃大热的食物。
邓翠荣表示,冬季饮食重在一个“藏”字。
一般阳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食物;气血双亏的人,可多吃些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