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广泛应用。《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古代医家、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扁鹊全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岁矣。”
时至今日,这种方法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寿”之说。
又有《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施灸的种类繁多,所用的原料亦各有不同。历代文献记载有火筷灸、烟草灸、油捻灸、硫黄灸等,但应用最广泛的为艾灸,所以艾叶为施灸的主要原料。
蒿属野生草本蒿属菊科植物,其味苦,性微温,芳香,无毒。艾为阳热之药,主灸百病。我国各地皆产,但以蕲州产者为良,故有蕲艾之称。古人认为在旧历“端午节” 采者为佳。
艾叶经过晒干后,加工捣舂,筛去尘渣,取其柔软纤维则成艾绒。灸用以陈旧者为佳。艾绒点燃后,置于施灸穴位上,热度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施灸一停止,便无遗留感觉。这是其他原料所不及的,因而,艾是灸法的理想原料。
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补益气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防病、强身、抗衰老和治疗之目的。
01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循经脉流行,方可营运周身,濡养机体,而灸法其性温热,可温通经络,促进血液运行。恰如《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则可以温热通经脉而行血气。
02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中云:“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还可达到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03
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气虚而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艾灸的种类
艾灸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灸的方法上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
01
直接灸
亦称艾炷灸,是将艾绒直接置于穴位皮肤上燃烧。
这是传统灸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施灸后不化脓者,称为无瘢痕灸;施灸后局部化脓而形成疤痕者,称为瘢痕灸。《针灸问对》中所说“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 即指这种瘢痕灸。
02
间接灸
施灸时,在艾柱下面垫上药物,使艾炷燃烧产生的热量和所垫药物协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艾炷不直接接触皮肤,故称间接灸。
常用的间接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葱灸等。
03
悬灸
亦称艾条灸,是指将艾绒卷成条状施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离皮肤1 ~ 2 寸处,由于艾条不接触皮肤,仅用手悬起施灸 ,故称悬灸。此方法操作简便,不易烧灼皮肤,可以自已施灸,故被广泛使用。
04
温针灸
又称传热灸、烧针尾,是在进行针刺后,将艾绒套在针柄上,或用1 ~ 2 厘米长的艾卷,套在针柄上点燃。
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可达到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传热,进入肌体深部。
保健灸的方法
根据体质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一般为3~5分钟,最长至10~15分钟。一般来说,健身、预防施灸时间宜短,治疗、康复施灸时间宜长;春夏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施灸时间宜长。在面部、毛发处、生殖器官、大血管处、黏膜附近应避免施灸。
咯血、吐血、中风闭证、大便秘结等实热证禁灸。《针灸大成》禁灸穴歌中提出的禁灸穴位有: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共45个穴。
避免烧伤和火灾
要防止艾绒或艾炷脱落,烧伤皮肤和点燃衣被等,灸后将艾条的燃火一端剪掉,艾炷用镊子取下,放入罐内,以免复燃发生火灾。
保健灸常用的施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神阙、中脘、关元、涌泉等。
足三里
为阳明经主要穴位,常灸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促进人体精微的吸收,以濡养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延年益寿。古代养生家主张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消化、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取穴:正坐屈膝,膝眼下3寸,胫骨外大筋内。施灸5~10分钟为宜。
气海
为任脉之要穴,为诸气之海,具有益气固精、补肾助阳之作用,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常灸此穴,可补气强身。中老年人保健施灸,尤其适宜。
取穴:仰卧,位于肚脐下1.5寸处。施灸5~10分钟为宜。
神阙
即肚脐之正中,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扁鹊心书》云:“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强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灸7~15壮。灸时用盐填脐心上,置艾柱灸之,有回阳救急之功。”
关元
亦属任脉,仰卧,位于脐下3寸处,即四横指处,亦为强壮要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者宜灸此穴。
灸7壮为宜。
中脘
仰卧取穴,位于脐上4寸,亦属任脉,具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可治疗脾、胃、肾等疾病。
灸7~15壮为宜。
涌泉
为足少阴肾经之穴位,具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亦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
取穴:脚趾蜷曲,在脚掌中心凹陷处。灸3~7壮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