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健康养生>正文

健康谣言“伪科学”吃出健康

  在人手一台手机的信息时代,微信占有着人们生活的重要席位。对于注意力大半放在关注健康的中老年人,微信里面关于饮食治疗、家用百科的小信息可谓是脍炙人口。然而,这当中多少可信,多少不能信,市民不得而知,专家也难以一一解答。对此,本专题将从健康和生活两个角度入手,盘点出经典误传,请专家一一解答,也希望市民从中学会识别谣言,真正读懂健康。

  指导专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 谭荣韶

 

  谣言:有机食品对身体更好

    真相

  随着“有机”概念的不断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多人成为有机食品的忠实拥趸。他们一进超市就直奔有机食品专柜,在这些人看来,有机食品才是真正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其实,目前有些食品虽然宣称“有机”,但实际上它在种植环境、生长过程、运输环节等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有机食品的相关要求。买了这样所谓“有机食品”,难保它对身体有益。

  结论

  营养专家提醒,如果需要选择有机食品,一定要查询是否具备有机食品生产条件。从营养角度来说,“有机”并不等于“健康”。比如“有机”的即食麦片,其热量、脂肪和糖分含量都很高,还不如那些非有机的同类产品。

  

  谣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真相

  “人有酸碱体质之分,只有呈弱碱性才健康,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这种养生说法已经流行了好一段时间。它宣称用碱性食品去中和人体内的酸性,最终会改变亚健康状况,但这只是个伪概念。美国神经化学博士潘怀宗认为,人体中的体液分很多种,有血液、尿液、消化液、唾液、组织液等。其中胃液和女性阴道分泌液是酸性的,唾液是碱性的。通过食用酸碱食物来改变人体酸碱值的说法毫无根据,因为人体的酸碱平衡需要综合调养。

  结论

  按照化学分类鉴定食物酸碱性的做法没有问题,但一些人把简单的概念夸大了,把酸性体质看作百病之源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这种谬论让很多人不敢食用优质蛋白和谷物,因为它们都被归为酸性食品,结果造成了营养不良。所以大家在选择食物时,完全没有必要从酸碱性的角度去考虑,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进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由于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在机体中代谢会产生很多酸性物质,此时机体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去清除这些酸性产物,从而使机体环境处于弱酸性环境,这时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某些疾病如肿瘤、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谣言:某某食物会致癌

  真相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传这种吃某种食物会致癌的说法,搞得人心惶惶。《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些食品可能致癌的说法多半经不起推敲,因为没有经过统计学的考究。

  食物可分为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种,对于常吃的、新鲜的、单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人类已经吃了几千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食物含有致癌物,因此几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但是,有些食物在特定情况下确实会产生毒素,而毒素的积累需要到一定剂量才会对人体产生作用。

  结论

  以后大家遇到类似传言时,可自问几个问题:“这种食物的有毒物质含量有多高”、“这种食物是我每顿都会吃吗”……问完之后再作判断。当然,生活中有三类食物的确要远离,分别是腐败变质的食物、煎炸烧烤类食物以及含有多种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谣言:维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

  真相

  很多人遇到流感期时,便会吃一点维生素C片,但大量的科学研究却证实,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降低普通感冒的发病率。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每天服用2克维生素C的人,和那些每天只服用安慰剂的人相比,患感冒的几率是一样的。科克伦国际协作组织的研究人员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结论

  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过服用维生素C来防治感冒没有任何效果,为了防治感冒而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也完全没有必要。

 

  谣言:食物掉色一定是染的

  真相

  洗草莓时水变红,我们多半会怀疑它们被果农染色,以次充好。其实,食物掉色是种很常见的现象,这是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首先黑米、紫米、桑葚、草莓、蓝莓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色素,它们遇水掉色,并不一定说明是被染色。其次,食物的完整程度也会影响掉色程度,比如完好的草莓基本不掉色,破损的则掉色严重。第三,水温越高,色素溶出也越快。

  结论

  生活中有些食物掉色要特别注意,比如干海带等干菜如果在泡发过程中发生掉色,就要小心;西红柿、红辣椒如果在水中发生掉色,则说明含有人工色素。但黑米、黑芝麻等天然食物颜色深浅原本不太均匀,而染出来的黑色则深浅一致,表面没有自然光泽;其次黑色粮食类食物除去种皮,里面应该是浅色的。另外,还可以将黑芝麻、黑豆等在纸上划一道,如果颜色很浅或没有,就说明没有染色。

 

  谣言:微波炉加热会致癌

  真相

  “微波炉致癌说”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传言认为微波炉加热会让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人体不能识别的有毒分子。而事实上,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不会产生致癌物。

  结论

  只要产品合格,微波炉产生的辐射和食品安全风险,都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人们更应关注如何正确使用微波炉,比如忌加热时间过长,忌将普通塑料容器、塑料袋等放入微波炉加热等。
 

  “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则罢,一看冒汗!赶快换吧!”……自从更换了智能手机后,不少中老年朋友经常可以在微信里见到类似的链接,且大家相互转发得不亦乐乎。

  但据最近中山大学一项研究数据发现,这些文章不少都是谣言,且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其中65%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焦虑主题。

  策划 符映珊

  执行 魏静红 李楠 黄旭君

  指导专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营养科主任 谭荣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胃肠外科主任 刘少杰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血液科主任 方明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唐立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营养科主任 卞华伟

  通讯员 崔艳玲、钟林峰、邝莹、

  孙冰倩、余子媛、江澜

  大龄朋友为何易信谣传谣?

  最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等单位合作推出微信谣言分析第1期,对今年11月3~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数据显示,这些谣言文章主题广泛,但都有一个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具体来说,文章内容最多的是涉及人身安全(51%),其次是食品安全(38%),第三是疾病相关类(16%)。这些话题会引发大家的好奇去看个究竟,因此很容易出现高点击率和高转发。

  这些文章都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例如《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普通的东东,却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等。另外还会配有大量图片来唤起恐惧情绪,统计发现,谣言平均每篇附带3.56张图片,令大家误以为“眼见为实”。

  统计显示,谣言中有33%包含死亡唤起,比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使人们往往会激起“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引爆亲友之间的传播欲望。

  健康资讯要认准带V账号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介绍,本次报告意在利用数据来分析微信谣言的类型特点、传播特征,并帮助大家一起炼成“火眼金睛”,识别谣言真假。

  一看内容是否老谣常谈

  这类谣言具有重复性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比如更换个地点后又在不同的地方上传播,就像最近热传的《惠阳家长注意啊!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和《家人们注意啊!这事就发生在山东!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文章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惠阳变山东了。

  二看信息源是否可靠

  信息源的可靠性往往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这些被举报的谣言,大多来自一些段子手账号,如被举报较多的账号有“每日精彩”、“高品质生活知识”和“成功智慧”等,对这些谣言频次较高的账号,市民在阅读其发布的文章时要格外小心。

  此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医疗专门号来得可靠。对于健康养生知识的文章,还是要相信通过机构认证(即带V的账号),如媒体公众号、医院公众号等。

  本期编辑部精选传播最广泛的9大健康类谣言和4大生活类谣言,通过向专家求证,将谣言逐条粉碎。

  指导专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 方明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刘少杰

  记者 魏静红 通讯员 崔艳玲 钟林峰 邝莹 孙冰倩

 

  谣言

  献血对身体有害?医生都去献血了!

  传言当中,细数出献血的种种危害:造成血管破损终身无法修复、献血后脑部供氧不足、献血后造血机能减低、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几率。凡是听说这谣言的,都被献血的“危害”吓得决定再也不会献血了。

  真相

  方明表示,献血确实会存在风险,因为献血就跟普通打针一样,都有感染的风险,但只要操作规范,感染的几率是极低的。

  献血都是有分量规定的,一个中等身材的健康人,体内平均循环血容量约5升,偶尔献血200~400毫升,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损失的血浆会在3天内全部补充恢复。

  而献血之后,能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促进体内的造血功能。对于现代人一般营养过剩的情况,偶尔献血反而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结论

  科学献血无损健康,反而促进骨髓造血,利于人体新陈代谢。

 

  谣言

  磨牙是因为有蛔虫?不科学,磨牙与精神因素有关

  “夜里磨牙,肚里虫爬”,当家中的孩子睡觉时磨牙,爸爸妈妈们就会使出“杀手锏”——买各种各样的“打虫”产品给孩子吃。

  真相

  “在以前,卫生条件较差,孩子不小心吞食了蛔虫卵,感染蛔虫病的比例很高。可现在生活中,我们在饮食方面都很注意,孩子感染蛔虫的几率也大大降低了。”刘少杰表示,至于磨牙是因为有蛔虫这种说法不科学,要判断孩子是否有蛔虫等寄生虫病,必须通过粪便常规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引起磨牙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精神紧张、内分泌紊乱等。

  结论

  磨牙是有蛔虫的说法不科学,辨别是否有蛔虫还是要经过检查,不要盲目吃一些治疗蛔虫的药物。

 

  谣言

  宿便是健康杀手?都是商家的炒作

  “宿便有害健康,宿便是积存在体内产生毒素的根源。”不少人去少一天大便,就会十分恐慌地认为,自己体内都被宿便毒素“攻占”了。

  真相

  “医学上没有宿便的概念。”刘少杰表示,大便在人体内停留1~2天是正常的,但一周少于2次大便就需要注意了。

  流传当中的宿便主要指隔了一天的大便,这是正常的情况。至于说大便在人体内重达10多斤,这完全是耸人听闻的说法。“这么重的大便堆在肠子里,会导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向大脑报告需要排便,那就不会有宿便之说了。”刘少杰说。

  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谈起宿便的都是一些商家,他们不免会推销清理宿便的保健品。然而,大部分清理宿便的保健品,都含有泻药的成分。对于便秘患者,长期使用含有泻药成分的保健品,会影响正常排便,产生依赖性,甚至加重便秘程度。

  结论

  “宿便”并非一个医学概念,它是商家为保健减肥产品的促销而创造出来的概念。那些“有利于排出宿便”的产品实为刺激性泻药,长期服用不利健康。因此,若长期受便秘困扰,勿自行购买去除宿便的保健品,关键是经过医生的专业诊断,区分是功能性便秘还是器质性便秘,对症治疗才能药到病除。
 

  指导专家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唐立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主任 卞华伟

  记者 黄旭君

  通讯员 余子媛 江澜

 

  谣言

  迷魂药:流传多年的“都市传说”

  “大家一定要互相转告,有几个人拿着香皂,到人家里去推销,说你闻这香皂,可香了,等你一闻,就晕过去了,他就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大家一定要转发!并且告诉我们的亲人和身边的人!一定先告诉你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该死的骗子又出新招了!”

  真相

  武侠小说中,吹一口迷魂烟,对方就会立即晕倒,这种桥段你一定看过不少。现实生活中,被人拍一下肩膀、被喷一下迷魂喷雾就把银行密码说出来……这种骇人听闻的传言你也肯定听说过。

  但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唐立东表示,从药物学的角度来说,吸一口、喷一口就起作用的吸入性麻醉药,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它们都要有特定的用药途径,需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果。

  以吸入性麻醉药为例,吸一口要通过鼻子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循环再作用到大脑,哪怕是用药浓度足够高,要完成整个过程最快也要12秒,不可能“一吸就灵”。“目前这种快速起效的麻醉药还没被研发出来,可能几十年以后真的会有,但是其开发推广成本都会很高,而且肯定会首先应用在医用麻醉学领域上,这对诈骗团伙来说犯罪成本太高。”唐立东说。

  针对是否有利用迷药作案的问题,警方也曾多次澄清,从警方掌握的情况及有关科学鉴别,根本没有所谓“迷魂烟”、“拍肩膀”或“迷魂雾”失去意识而任由别人摆布的实例。

  结论

  迷魂药纯属子虚乌有。近年来,广州警方接到类似“迷魂药”的报案,但最后经过警方调查,证实是某些事主有不想为人所知的原因,而以“迷魂药”为借口,编造出被“迷魂”的情节。

 

  谣言

  “看不到”的Wifi辐射:自己吓自己

  “受不了啦!楼上那户人家的媳妇儿怀孕了,家人竟然跑到楼下来敲门,询问是否有使用Wifi,回答没有还不行,非得入室检查。理由是Wifi的辐射会对他家的孕妇有影响。”

  真相

  Wifi有辐射,这是肯定的。不光Wifi,遥控器、电视、微波炉、电脑、手机、吹风机等都会产生辐射,但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

  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而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工作功率在30~500毫瓦之间。曾有环保组织进行过测试,在Wifi天线旁1厘米处,测得其功率密度为9.1微瓦/平方厘米,也大大小于我国规定的40微瓦/平方厘米。

  那么,Wifi对孕妇有影响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常非电离辐射(即电器所发出的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也不会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

  结论

  微弱的射频信号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另外Wifi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功率,与带宽没有必然联系。

 

  谣言

  给食物打针:闲得没事干的“商家阴谋”

  “不法商家向西瓜内注射色素、甜味剂,让西瓜变得又红又甜!”

  “现在商家太黑心了,向螃蟹里面注水、注射兴奋剂,让蟹可以增重和延长寿命!”

  “顶花黄瓜实际上就是黄瓜成熟的时候,花朵尚未凋谢,原因是菜农给黄瓜打了避孕药!”

  “市场的黄鳝都是用避孕药养大的,避孕药可以让鳝鱼从母的变公的,公的肥美多肉,更加好卖!”

  真相

  给食物注水、注射添加剂、兴奋剂甚至避孕药……这些年来,“黑心商家”们手中的注射器貌似根本停不下来。这些谣言乍一看上去非常在理,并且耸人听闻,然而仔细经过科学推敲,却发现根本站不住脚。

  第一,关于西瓜打针。著名中文科普网站果壳网曾经依照传言做过实验,发现给西瓜打针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首先,用注射器确实可以将少量液体注入西瓜,但针筒很快会被瓜瓤组织填满导致堵塞,而且,要将能把整个瓜染红的液体全部注入,必须要打很多针,且生瓜组织比熟瓜紧实,故此推测生瓜更难注入;其次,注射时色素溶液扩散得很慢,只有小范围变色;第三,给西瓜打针留下针孔,容易分辨;第四,注射行为会加速西瓜腐烂,并产生异味。这样做不仅增加了瓜农的成本,还会导致西瓜有了针孔后,果肉与空气接触,加速内部腐烂。卖不掉西瓜对于瓜农来说损失更惨重。

  第二,向螃蟹注水或者兴奋剂,黄沙海鲜水产市场相关人士表示,注水后的螃蟹很快就会死亡。即使在蟹脚处注入水,蟹脚也容易断掉。而且要逐只给螃蟹注水,人工成本太高。至于螃蟹身上的小孔,则是因为蟹身上有很多硬而长的尖刺,螃蟹在运输、转移过程中被其他螃蟹扎到或受到其他外界撞击所留下的孔。

  第三,给黄瓜打避孕药完全不靠谱。对人有用的激素,对植物是否有用是另一回事。顶花黄瓜是由于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是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功能的一类有机物质,对植物来说极其重要。科学家会利用一些人工合成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类似作用的物质,来调节作物的生长。黄瓜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氯吡脲,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产量,让更多的花结成果,也可以使黄瓜长得更大。

  第四,避孕药是雌激素或者孕激素,不可能使黄鳝变雄性。使用避孕药还会导致鳝鱼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此外,鳝鱼味觉很好,常常拒吃有异味的饲料。

  结论

  给西瓜打针是不可能的;蟹壳上的小孔是螃蟹互相扎的;正确使用植物激素的顶花黄瓜对人基本无害;避孕药只会让黄鳝变得更“母”,不可能变成“公”,而且还可能会喂死。

 

  谣言

  手机充电会爆炸:山寨产品惹的祸

  一个人在家中给手机充电,电话铃响,他没有拔下充电器便直接接听。几秒之后,强大电源流过手机,年轻人被击倒在地。他的父母冲进房间,发现他已失去了意识,心跳微弱,手指烧焦。他被立即送往医院,但是到达时即被宣布死亡。请转发给您关爱的人!

  真相

  手机充电器的结构包括高压部分(220V交流)、变压器和低压供电部分(输出5V以下直流),只有低压供电部分是连接到手机上的。一般情况下,通过人体的直流电电压要超过36V才会造成危害,正常工作下的手机充电器,即使手机外壳漏电,5V以下的输出电压也是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

  那么是否有可能因为充电器内部发生短路,造成高压部分连接到手机上而导致触电呢?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充电器内部高压和低压部分最靠近的地方是变压器。变压器是由高压和低压两级线圈组成的,组成线圈的导线表面都涂有绝缘漆,就算是前后两级线圈的表面直接接触也不会短路。退一步说,就算人为地使得充电器内部短路,比如先破坏变压器线圈表面的绝缘漆,再把高压端和低压端焊接在一起,220V电压直接连到手机里。这时手机的电路已经被烧毁了,不会有来电,也不能用来打电话了。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手机是金属外壳,并且手机内部的电路和它的外壳连通,触碰手机才有可能触电。

  不合格的充电器、手机电池,可能会因为设计缺陷,散热不好,存在过热而爆炸的危险,也确实有类似的事故。至于在手机充电时接电话而被电死,完全是危言耸听。

  结论

  使用合格的手机、电池、充电器,即使是一边充电一边使用,也不会触电,更不会致死。

上一篇:取暖室温 毒蘑菇或有助于应对致命疾病 节食减肥

下一篇:不挑食 爱粗粮 常活动 喜读书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