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雪地漫步者”讲述了一次亲身经历:在某路公交车上,下班时间,一老妇和一年轻女子起了口角。事由大概是年轻女子不让座,老妇继而发飙。
就在两人争吵时,不少乘车人开始责怪年轻女子没有公德、不尊重老人家,迫于舆论压力女子提前下了车。
“我感到让与不让现在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北京市民郑伟女士说:“原本让座后的自我道德升华与欣赏,在强大的舆论压力—F,变成了被迫与无奈,这种感受并不好。”
许多受访者和网友大多为上班族,他们工作辛苦,下班时很想坐下休息,却常常因为让座的问题而感到“纠结”,让座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种“道德负累”。
网友“小鱼”有一次坐车只顾低头发短信,没注意一位刚上车的老人站在她身边。老人的女儿有点生气地说:“能不能让让座?”“小鱼”连忙让了座,但老人的女儿还在嘀咕:“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道德都没有。”这让“小鱼”很郁闷,此后,她养成了习惯,每当公交车靠站上人,都要抬头看看有没有老人、残疾人、孕妇或者抱小孩的乘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马上站起来,“这也算是培养一种让座的技巧吧,否则被人叫起来让座,有点难为情。”
“老年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不舍得打车,而年轻人工作辛苦,我们应该互相体谅。”网友“百年孤独”经常碰到让了座,别人一屁股坐下去连声“谢谢”都没有的情况,心里虽然郁闷,但他表示座位还是得让下去,“我于可在别人赞许的目光中站着,也不要在旁人鄙视的目光里坐着”。
66岁的市民郑先生已经拿到了老年证,但他在坐车时遇到比自己年龄大的老人,依然会主动让座。他说,自己的一位70多岁的朋友就因为坐车没有人给她让座,在急刹车时摔倒,断了3根肋骨。“让座不必有多么复杂的目的,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答谢。这,也是一种道德境界。”
让座,原本生活中的小事情,牵扯着道德的神经,因此每每一触即发,时时成为探讨话题。衡量让与不让的标准被简单地以年纪大小为区分,而个体差异、当时身体状态等内在因素很难被判断,也因此被忽视,这造成了一些人“绝不让座”的极端反应,同时也成为另外一些温和派的烦恼与纠结。而被让座者的反应,也是影响让座这件小事成为“大事”的焦点之一。
在道德的范畴里,“让座”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美德、私德、公德还是需要法律出面规范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能互相体谅对方,让座,或者被让座,就该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而美好的交流。年轻人再累多站一会儿也不会有严重后果,老年人,如果体力还可以,也不是非要被别人让座。让座就是个小事,别把小事搞成大事,甚至上升到公德、私德或者法律层面,那才是社会文明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