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中医又称之为“口疳”、“口糜”、“鹅口疮”等,临床表现为唇内、颊、舌、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蓝色假膜溃疡,溃疡部灼痛明显。因其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
病因火邪为患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外因责之于平素调护不当,如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过食辛辣刺激之物,或情志过极,或劳倦过度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蕴结,火热循经上犯,灼肌熏膜,以致口舌糜烂。盖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循喉咙连舌本,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无论外感、内伤,凡化热、化火者均可循经上炎,熏蒸口舌而发病。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口疮可分实火型与虚火型。实火型以心脾积热最常见,虚火型则以阴虚火旺最常见,病性虽有虚实之分,但其病机总体来说皆为火邪为患。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治以清胃降火
刘启廷教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为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胃积热,或情志不舒,肝木相乘脾土,脾虚生湿,湿从热化,郁而化火,上行熏蒸,肌膜腐蚀而溃烂。自拟方剂清胃降火汤,意在清胃泻火、升阳化湿、消肿止痛、生肌敛疮。
方药组成:黄连10克,炒栀子15克,大黄6克,茯苓30克,升麻10克,淡竹叶10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多次频繁含服,每次间隔2小时。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煎炸食物,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心情舒畅。
功用:清胃泻火,升阳化湿。
组方依据:药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栀子清透疏解郁热,大黄凉血解毒、善清在上之热,三药合用,针对湿热内蕴,清脾胃积热,使热有出路,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有很广谱抗菌效果,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还有解热、镇痛、镇静、局部麻醉等作用,是治疗口腔溃疡常用药物之一;茯苓健脾助运,利水渗湿,以利疮面愈合;升麻升举脾胃之阳气,冉雪峰《大同药物学》记载“仲景伤寒金匮,凡咽喉痛多用升麻,是升麻具有治咽喉口腔专能”,升麻升举清阳之气,以利浊邪下降;淡竹叶善于清心泻火,因“舌为心之苗”,心火得降,口糜舌疮可愈;甘草性平,通行十二经脉,可升可降,能和能缓,又解又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化湿敛疮之功效。
加减运用:口内黏腻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形寒肢冷、口内疮面淡红者,加附子、干姜以温经散寒,通脉燥湿;口内流涎多者,加益智仁以温脾摄唾;情绪紧张易激动者,加牡丹皮、莲子心以清心除烦。
典型病案
病案1
张某某,男,42岁。2012年2月28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年,每次发作使用激素、维生素类药物可暂时缓解,但发作周期逐渐缩短,发作时间延长。来诊述此次发作已有一周,溃疡发生在右侧口颊及舌边各有一黄豆粒大小疮面,中心凹陷,每进食刺激性食物则疼痛难忍,同时伴有心烦意乱,口流清涎,溲黄,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口疮(辨证为脾胃积热,郁而化火,上行熏蒸)。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治宜清胃泻火,解郁化湿,温脾摄唾。方用清胃降火汤加味。
处方:黄连10克,炒栀子15克,大黄6克,茯苓30克,升麻10克,淡竹叶10克,益智仁10克,甘草6克。取药7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多次慢慢吞服,每次间隔1小时,即少量多次服。
二诊:2012年3月8日复诊,查见溃疡面缩小2/3,患者自述疼痛、流涎、心烦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稍数。效不更方,继以上方7剂,嘱其服药方法同前。
三诊:2012年3月16日来述溃疡面已消失,心情舒畅,纳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考虑患者病灶已除,机体恢复正常,嘱其今后通过饮食、精神、运动等生活调理,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病案2
王某,女,32岁。2012年7月25日初诊。患者六年前产褥期出现口腔小面积溃疡,对症治疗后愈合,其后经常在月经前3~5天发作口腔溃疡,溃疡部位不固定,每必用激素类药物治疗3天愈合,一月前在上颚左侧出现一溃疡面,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溃疡面渐增大,伴局部灼热疼痛,严重影响进食和语言,伴见心烦急躁,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稀,平素易患感冒。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口疮(辨证为脾胃伏热,火气上攻,郁结肌膜)。治宜清胃泻火,散结止痛。方用清胃降火汤加减。
处方:黄连10克,炒栀子15克,升麻6克,淡竹叶10克,茯苓30克,干姜10克,板蓝根30克,马勃15克,甘草10克。取药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嘱其分多次含漱慢慢吞服,每次间隔1小时。
二诊:2012年7月30日复诊,查见溃疡面略有缩小,疼痛减轻,食欲增加,予上方加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功,取药4剂。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专清热解毒,并具散结消肿之功,可疗火毒引起的溃疡肿痛而效著;连翘味苦性凉,轻清而浮,善清心而去上焦诸热,功擅散结消肿,为治疮之要药,二药伍用,并走于上,轻清升浮宣散,清气凉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力量增加。
三诊:2012年8月3日再次来诊,查见溃疡面仅存绿豆大小,疼痛基本消失,上又予方4剂巩固治疗。
四诊:2012年8月11日,述服药后时溃疡面消失,又予上方4剂嘱其隔日一剂巩固治疗,并在生活起居、饮食及精神方面进行自我调护。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 口疮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当今临床疑难病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尤其远期疗效不够理想。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本病注重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尤其是在防止复发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本病脾胃积热、郁而化火、上行熏蒸而致病的原理,采用清胃泻火、利湿降浊法,以清胃降火汤化裁,案例1因其同时伴见口内流涎较多,考虑可因脾虚湿盛、津液不固而致,故加益智仁以温脾摄唾。案例2因溃疡面发生于靠近咽喉的部位,且伴见便稀、肢冷,故去大黄苦寒泻下以防重伤正气,加干姜以温经散寒,通脉燥湿,加板蓝根、马勃、金银花、连翘以清咽利喉,消肿散结。
在服药方法上,采用多次慢慢吞服,使药物能在病灶部位长时间留滞,有利于病变局部对药物的吸收,更好的发挥药效。
此外,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要防止口疮的发生,就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戒除烟酒及嗜食辛辣厚味等不良嗜好,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