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神经疾病>头晕>正文

颈性眩晕治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

  患者因长期伏案,又不注意姿势,渐觉颈项酸楚,经常头晕,又因工作繁忙劳累病情加重,其舌质淡苔白,舌边少许齿痕,脉细。四诊合参,郭剑华辨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眩晕病,结合颈椎MRI检查,确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以针刺加推拿手法,再配以补中益气汤调理,共达健脾养胃、益气升阳之功,临床效果显著。

  袁某,女,44岁,行政办公人员,2009年03月28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颈项酸痛伴头晕5年余,加重2天”前来我院就诊。患者因工作原因长期久坐伏案,又不注意姿势,5年前开始出现颈项酸痛,肩胛板滞,经常头晕,恶心,困倦少食,不耐劳累。5天前又因工作繁忙劳累而致上述症状加重。作颈椎MRI检查示:颈3~4、颈4~5、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伴椎管轻度狭窄;颈椎体骨质增生;颈7椎体异常信号,考虑为脂肪沉着;作脑血流图检查:脑血管紧张度增高,提示脑供血不足。在院外先以推拿治疗而症缓,但往往好景不长,又因劳累而发作。

  患者现头晕,目眩,恶心,头不能转侧,转侧则天旋地转。再行推拿仅舒服半天,继复如故。此乃器质性病变,恐别无良策。无奈改服中药,拟平肝祛风、活血通络法,症稍缓,动辄复作。经人介绍前来我院求治。

  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苍白,精神欠佳,面容憔悴。颈项及肩背部肌肉较紧张,颈项转动不灵活,颈3-7椎棘突及棘旁轻微压痛,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冈上缘压痛,尤以右侧为甚,双肩部及上肢无明显压痛,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质淡苔白,舌边少许齿痕,脉细。

  郭剑华辨证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眩晕病,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治以健脾养胃、益气升阳之法。

  首先针刺风池、风府,采用平补平泻法;再针刺颈部阿是穴,针尖指向病所采用滞针法,使针感向肩胛部放射为宜;针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脾俞、中脘,采用捻转补法,得气后配合温针灸2壮,日1次。推拿针对头部采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五经、点风池的手法,再采用拿揉、滚推、推分手法放松颈项及肩胛部肌肉,再施以仰卧手牵旋转法以调整颈椎小关节位置及顺应性,日1次。嘱其卧床休息,避风寒。

  二诊(2009年04月01日):患者诉颈项及肩胛部酸痛较前减轻,头晕症状稍有改善,但头仍不能转侧,动则头晕加重,并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乏味,睡眠不佳,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舌边少许齿痕,脉细。郭剑华在继续以上非药物疗法治疗的同时,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陈皮12克,当归10克,葛根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茯神20克,夜交藤12克,炙甘草6克,5剂,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1剂。嘱其注意休息,避风寒。

  三诊(2009年04月06日):患者诉颈项酸痛基本消失,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饮食及睡眠明显改善,坚持以静待变,继续前法治之,并嘱其加强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四诊(2009年04月12日):患者诉颈项酸痛伴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其兼证悉减,嘱其继续内服补中益气丸,每日三次,每次1丸,白开水吞服。服药1月停药,并嘱患者坚持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当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失稳,钩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使血流受阻,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胀、视力减退等症候。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一般病程较长。

  中医学认为,引起眩晕病的原因很多,但不凡虚实两者,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者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发为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之海,上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脑髓不充,清窍空虚,故见头晕、目眩诸症。张景岳认为:“无虚不能作眩,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故本病之本在于虚。本案患者人到中年,长期久坐伏案工作,久之则致颈部筋脉劳损,气血不畅,又患者素体“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脑海失养,而发颈痛、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常常遇劳即发或加重,即《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气耗”。

  郭剑华根据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俞募配穴的原则先取风池、风府及颈部阿是穴,而风池、风府二穴为治风之要穴,《素问·骨空论》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两穴均善治头痛、头晕、颈项急、不得顾、目眩之疾,可以缓解“眩晕而痛,俯仰转侧不利”的症状;再取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脾俞、中脘等腧穴,并配以温针灸可以达到活血通络、健脾养胃、补气升阳的作用;通过对头部、颈部、肩部的推拿手法治疗可以解除颈项部肌肉痉挛,改善头部及颈肩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颈肩部酸痛,缓解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

  二诊时仍见患者头晕,头仍不能转侧,动则头晕加重,并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乏味,睡眠不佳,大便稀溏等诸症,郭师认为此皆是“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所致,故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以增强健脾、益气、升清的作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首著名方剂。原用以治疗“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泄其火则愈矣。”处方立意为甘温除大热,并立25种加减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补中益气汤的使用范围,除针对脾胃病外,其余各脏腑若见相同之证,即可用补中益气法。

  郭剑华临床灵活使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效。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的作用;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加以丹参、川芎养血活血,益气与活血并调,加以茯神、夜交藤养心安神,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协同党参、黄芪升举清阳,加以葛根升阳止泻、舒筋解痉、缓解颈痛,共为使药。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症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清阳之气上升,脑窍能得清气之濡养而不致眩晕。

  郭剑华认为,“病急用汤剂,病缓用丸药”,故在颈痛、头晕诸症缓解后,改用补中益气丸缓缓图治,再坚持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

上一篇:刘启廷主治眩晕症 益气定眩方

下一篇:运用傍刺天柱穴治疗颈性眩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