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失眠是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经历,失眠症更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可以表现为早醒、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过短和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日间精神或行为异常的多组症状。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在10%~48%之间不等[1],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病程[2],失眠症正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在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案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睡眠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态度,此方法没有不良反应,但是起效较慢,需要长期坚持才可以看到疗效[3]。西药中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类和镇静性抗抑郁药物等,这些药物有较强的镇静助眠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却不容忽视,比如成瘾性,在停药后产生的失眠症状反弹而导致使用药物的剂量不断加大;戒断性反应,在停药后产生诸如躁动不安、焦虑抑郁等新发症状;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因药物剂量控制不当而出现抑制呼吸中枢、影响认知功能等诸多不良反应[4]。
 
另外,对于老人、孕妇和儿童,出于安全性考虑,在用药方面的选择就更为严苛。对于这些特殊人群,选择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疗法成为了当务之急。相对于西药疗法,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多种优势和自身特色,近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多的用于失眠症的治疗之中。
 
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其由于具有较好的疗效,较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5]而被人们广泛接受。针刺治疗同样也遵循着辨证论治的中医理念,比如张巍等[6]从肝论治失眠,发现取穴百会、四神聪、本神、膈俞、肝俞、曲泉、太冲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的功效。周博等[7]对30例心肾不交的失眠患者进行“调神益肾针”刺法,有平衡阴阳,调补心肾的疗效。王盛春等[8]则从调节“脑神”及“心神”入手,对原发性失眠的患者针刺四神聪及心经之原穴神门,可以达到同时调整生理和心理活动,明显改善睡眠结构。但是,临床中对于脾胃不和,脾胃功能失调的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从失眠症病因病机、从脾胃论失眠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组穴规律及其理论依据等方面就针刺疗法在失眠症诊疗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脾胃论失眠的理论基础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当人体脾胃功能失常时,会导致失眠而不得安卧。另一方面,脾胃与脑的关系近年来为诸多学者所认可,中医方面认为脾胃在痰、瘀、火、滞等脑病的病理因素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凡是可以导致阴阳互通道路上产生阻碍,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于外而致使阴阳失衡的因素,都可以使失眠发生。反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理或控制,也可解决或缓解失眠症状。
 
李东垣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损伤可导致气血生化失常,五脏六腑得不到濡养,脏腑功能便会失调,出现各种疾病。所以,调理脾胃法在现代医家治疗诸多疾病中均被视为基本治疗大法,只有脾气充足,才可扶正祛邪,疾病得去。
 
汤皓等[9]通过对患有消化系统炎症及患有失眠症的患者进行证候对比分析,发现脾胃病组与失眠组的证候数据评分存在正相关性,验证了消化系统疾病与失眠症之间的强烈关系。中医认为,“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说明阳气入于阴气则可入眠,当人体肾气亏虚,阴精不足,无力潜纳阳气,使阳气浮越于外扰动心神,心肾不交,便形成了失眠之症。所以,若想使心肾上下相交,阴阳平和,必然要通过中焦枢纽的转运沟通,这个重要的枢机就是脾胃。这也表明,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拟制失眠症的发生或有效减轻失眠症的临床表现。
 
针刺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历史沿革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十二经脉、经别、络脉、奇经八脉等关联全身,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依靠经络相互联系,相互为用。《春秋繁录·五行之义》云:“土者,五行之主也”,书中认为先有土后有木、火、金、水四行,土为五行之基础。因此,五行失调,可以通过调土而达到调整其他四行的目的。《黄帝内经》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脾胃守中焦,生气血,通过经络系统将胃气输布全身,以濡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诸多疾病的病因都与脾胃功能的异常紧密相关,当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宜,清阳不升而见失眠
 
脾胃论》中还提到了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针刺治疗方法,其中提出了“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三元真气衰惫,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所致”的指导思想,并主张通过平补平泻来引导气的运行,使机体营卫气血归于平衡[10]。
 
后世医家通过实践发现以脾胃论为指导施针治病多获奇效,脾胃针灸法被载入多部医著,如《针灸大成》中就有专篇论述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杨继洲认为“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万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顺,则沉疴之咎必致矣”,说明了脾胃的重要性。且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足三里的用穴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且脾与胃互为表里,在治疗气滞血虚之各种疼痛病症,多配伍足三里,也体现了杨继洲重视后天脾胃的思想。
 
针刺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组穴分析
通过针刺调理脾胃以治疗失眠在临床中已取得成功应用,根据组穴方式主要分为3种针刺疗法,分别为“手足十二针”“腹针疗法”和“调理脾胃经验方”,现将上述三类疗法的组穴规律及理论依据分析如下。
 
名老中医王乐亭先生提出的“手足十二针”临床经验穴方,由双侧的内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所组成,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调理阴阳气血的作用。郭鹏[11]通过对92例失眠的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给予“手足十二针”针刺疗法治疗,发现治疗组的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除了偶有皮下瘀血外无其他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头晕、口干、嗜睡等多种不良反应。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手足十二针”的组穴规律,是由4组阳经经穴和2组阴经经穴而组成,遵循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原则,阴阳经穴相互配合,互根互用。其中4组阳经经穴为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足三里、曲池、阳陵泉分别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几个穴位。在五输穴中,“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在五行中对应的穴性为土,内应于脾,既往临床多应用于调理因为胃气不降或脾气不运的上吐下泄之症,但正是由于此二穴具有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所以针刺此二穴也可以治疗一切由于胃肠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疾病[12]。比如在治疗失眠时,患者往往存在着脾胃运化失常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针刺调脾和胃,脾胃运化得复,失眠得愈。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穴是三焦经气经过和停止的部位,《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有将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的作用,所以取原穴可使三焦之气通达,通过促进饮食物的吸收、腐熟及排泄等过程,以达到健脾益气和胃的功效。足三里、曲池、阳陵泉、合谷四穴配伍,加以三阴交、内关调理气血,共奏健运脾胃气机、安神助眠之效,中焦气机顺畅,在合适的时候人体上部的阳气才能向下沉降,入于阴分,形成正常睡眠的睡眠周期。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针灸方法,是一种通过刺激中焦腹部的穴位,使全身脏腑功能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腹针是一个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调控系统,其大多数穴位位于腹部。王婧等[13]采用腹针疗法治疗30例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选取其中典型的组方,“引气归元”方和“腹四关”作为研究内容,并且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和躯体化症状有明显改善。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大多久病,久病必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要从补养脾肾入手治疗。“引气归元”方中,中脘、下脘穴理中焦、调升降,加之气海穴为气之海,有补元气的作用,前三穴补脾气,补养后天;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有培肾固本、补虚强壮之用,以补养先天之本;四穴合用有“补后天脾胃以养先天肾气”之意。腹四关由脐周四穴组成,滑肉门和外陵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别位于上下腹部,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两穴有沟通上下、疏通经络、益气活血的作用,诸穴配合共奏调理脾胃气机、补养气血之效。
 
除了上述两种被人们广为应用的针刺疗法,现代许多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穴组,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失眠,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杨朔等[14]通过对40例失眠患者进行“治神调脾胃法针”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发现患者的PSQI、SAS、SDS等失眠评价量表均有改善,且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明显,说明治疗有效。其中“治神调脾胃法针”是由百会、神庭、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等穴位组成,有健脾和胃导滞,调和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贾希瑞等[15]发现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舌苔厚腻、脉象滑濡,患者多为脾胃不调、湿浊中阻之证,或者长期失眠不愈导致精神抑郁,忧思伤脾,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导致升降失宜,上扰心神,失眠更为加重。此时,除外常规选穴的基础,再加用调理脾胃穴位,如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疗效更佳。这是因为脾胃升降相宜,气机调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当机体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就会出现失眠之症。《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药,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所以,通过针刺可以达到调和阴阳,调畅脾胃气机的功效,从而使失眠症状减弱甚至消失得以治愈。
 
小结
总之,基于调理脾胃治疗失眠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在临床中也取得了成功的验证。但是,在临床治疗失眠时需要注重整体观念,除了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之外,还要考虑到脾胃的重要性,以调理脾胃为基础治疗大法,配合针刺治疗,可使阴阳调和,气机顺畅,气血充足,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发挥中医药特色,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针刺调理脾胃以治失眠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机制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瑞昕 周强 张声生

上一篇:失眠病因病机新解 独创“三才”配穴针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