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神经疾病>正文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

志意辨证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疾病与外感、内伤形体病证属于不同的类属。临床实践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从形体结构上找原因。随着对形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精与神、情与志及神与魂、魄、意、志关系、概念的理清,尤其是“志”“意”的界定,以及志意辨证路径与架构的构建形成,临床需要区分病证类属使用适宜的药治模式,有必要对与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相宜的志意辨证药治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1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及分类雏形
 
  《神农本草经》曰:“凡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五味,养精神,强魂魄;五石,养髓,肌肉肥泽”,可见当时已经产生了有关精神、魂魄药性理论观念。其后,这种药性理论受到历代医家更多的解读和使用,《千金要方》治男子妇人因风虚湿冷、邪气入脏导致的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恍惚多忘等志意不定证候,治法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方用排风汤。《圣济总录》治心气虚弱,时发昏闷,惊悸恍惚,忘误心忪,安定神志、补心不足,方用丹砂茯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治法下,方用天王补心丹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口燥,育养心气。以上所引,足见隋唐、南北朝、宋代医家将志意精神魂魄药性理论丰富发展并应用于临证实践。宋代陈无铎以五脏配五行,以养魂神意魄志、生怒喜思忧恐为指导,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纪用备论》中有“安魂、育神、益气、定魄、守志者,百药之功也”“通润、悦怿、轻身、润泽、益精者,百药之能也”的论述,标志着志、意、魂、魄、精、神证治药性理论初步确立形成。然而,金元迨至明清此种理论渐趋遗失淡忘,其原因多多,以清代邹澍《本经疏证》反思的较为中肯,“举凡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诸大用尽遗之,何也?是固古今医学分合所系,不可不知者也”。邹澍认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之别。太古岐伯俞拊,中世扁鹊秦和,汉兴仓公咸能尽通其旨。发展至汉代中叶,由于学重师承,各执一端,难以融通四家,逐渐演变为四种类型。医圣仲景处方,分明多是融洽医经经方合二为一,针对六淫进退出入,阴阳盛衰错互,而辨极黍铢,于房中神仙则缺失。“故仲景非特于精神魂魄等义,不备细研究以示人。即所谓轻身益寿不老神仙者,岂复一言述及耶?”仅于五脏风寒积聚篇邪入使魂魄不安内容,论及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同样,历代医家对志、意、魂、魄、精、神病证药治分类的认识,也经历类似过程,由雏形到形成,由简到繁,由局限到较全面,金元以后,有而复失。
  《神农本草经》萌芽了志、意、精、神、魂、魄、情、欲药用分类雏形,其中,明确记载有调志药用的药物20味,分增强补益与安定调和两方面,增志、强志、益志、安志、定志、和志6类;调意药用只有单方向、强意类药物一类1味;调神药用的药物7味,有安神、养神、通神三类;调精药用的药物10味,只有养益方向,分养精、益精两类;调魂药用的药物5味,有增强与安定两方面,分安魂、强魂、定魂3类。调魄药用的药物4味,仅有安定调和单方向,分安魄、定魄两类。
《名医别录》调神药用的药物增加到32味,有益神、保神、定神、通神、镇神、养神、利神7类;调魂药物增加到8味,有安定单方面,分安魂、定魂两类;调魄药物增加到7味,有补益与安定两个方向,分益魄、安魄、定魄3类;调意药物尽管只有强意一个作用方向,但已增至3味;调志药物       27味,增益、减小、定立调和三个方向,分增志、强志、高志、益志、少志、定志、立志7类。
  孙思邈更加注重调谐精、神、魂、魄、意、志药物的临床实践运用。《千金翼方》中,调志药用药物已扩展至33味,承袭了《神农本草经》增强补益与安定调和两个作用方向认识,分为增志、益志、强志、高志、安志、定志六类;调神药物34味,有安神、养神、利神、镇神、通神明、保神、定神7类;调精药用药物42味,益养、安镇、通利三个作用方向,益精、养精、镇精、安精、利精五类;调魂药物9味,有    安定、增强两方面,分安魂、强魂、定魂三类;调魄药物7味,安定单方向,安    魄、定魄两类。
  不难看出,宋以前先贤已经具有分类调谐志、意、精、神、魂、魄药物的取向,但是,显然分类不固定、欠清晰,处于规律探索阶段。
 
2  中医药文献志意精神魂魄相关方药聚类分析研究
  通过收集秦汉至清末记载志意精神魂魄相关方药的中医专书、综合性医著、方书、类书、本草著作、医案、医话等文献,以《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为参考,共检索有关本草专著37部,收集药物400余味。依据《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等教育六版教材归类后聚类分析。建立相对规范的数据及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软件EXCEL编程建立数据录入系统。所有统计选用国际公认的权威统计软件“SAS System for Windows v8.2”,通过编程进行分析。
  对历代本草调志类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志药用的药物共37味12类①。强志类13味,益志类9味,增志类4味,定志类9味,和志类1味,安志类6味,立志类1味,高志类3味,小志类1味,清志类2味,宁志类3味,开志类1味。增强补益,安定调和,减小清开三个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志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认识有较大区别,调志药物归      属《中药学》补益类的12味,其中补肾类仅4味。归属非补益类25味,其中解表药3味,清热类3味,祛风湿类1味,利水渗湿类1味,理气类1味,温里祛寒1味,理血类2味,安神类6味,平肝熄风1味,开窍2味,收涩类4味。
  历代本草调意类药物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意药用药物7味6类。升补意类1味,定意类2味,强意类2味,益意类1味,坚意类1味,安意类1味。有补益、坚定两个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意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比较,归属《中药学》解表类药1味,清热类1味,祛风湿类1味,安神类药2味,补益药2味。
 
历代本草调神类药物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神药用药物共76味       20类。养神类20味、益神类7味、安神类31味、敛神明类3味、壮神类2味、通神明类19味、夺神类1味、添长神类3味、助神类4味、镇神类4味、振作神类1味、育神类1味、和神类2味、生神类2味、宁神类3味、守神类1味、清神类3味、醒神类1味、摄神类4味、定神类4味。有补益强壮、安定宁和、镇摄守敛、通醒清夺多个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神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比较,归属《中药学》安神药只有8味,解表药5味,清热药      6味,化痰止咳平喘类3味,祛风湿药      5味,利水渗湿2味,理气药4味,温里祛寒3味,理血药6味,安神药8味,平肝熄风药2味,开窍药4味,补益药     23味,另有收涩类药5味。
   历代本草调精类药物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精药用药物共58味      10类。养精类12味,益精类32味,壮精类3味,健精旺精类1味,添精长精类3味,助精类2味,振精类1味,安精类2味,镇精类1味,利精类1味。有补益健壮、安镇清利两大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精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比较,差异性更大,如养精类中有桂枝、大蓟根,益精类中有卷柏、车前子。
   历代本草调魂类药物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魂药用药物共27味      12类。生魂类1味,安魂类20味,定魂类8味,壮魂类1味,强魂类1味,清魂类1味,敛魂类2味,醒魂类1味,和魂类1味,劳魂类1味,安魂类1味。有补益强壮、安定清和、镇醒劳敛多个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魂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比较,归属《中药学》解表类药1味,清热类药      1味,化痰止咳平喘类药1味,祛湿类药    1味,理气类药1味,理血类药1味,安神类药6味,平肝熄风类药1味,开窍药1味,补益药10味,收涩药2味,外用药1味。
  历代本草调魄类药物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魄药用药物共22味9类。化魄类1味,炼魄类1味,劳魄类1味,安魄类9味,定魄类20味,敛魄类1味,镇魄类1味,摄魄类1味,强魄类1味。有补益强壮、安定镇摄两个方向。聚类研究发现,宋代以前本草有关调魄药物,与现代中药分类比较,归属《中药学》解表类药1味,清热类药1味,祛湿类药1味,理气类1味,安神类6味,平肝熄风类药1味,开窍药1味,补益药8味,收涩药1味,外用药1味。
 
3  《志意辨证论裁》初步修复并确立志、意、魂、魄、精、神证治方药体系
 
笔者根据古代文献,初步修复并确立志、意、魂、魄、精、神证治方药体系。

在志证辨证架构下,确立调志药物分类。针对志不足证的强志类,具有益志、增志、强志功用,代表方如强志散,代表药物如巴戟天、当归、百合、柏子仁、生地黄、牡丹皮、山药、茯神、远志、大枣、鹿茸、杜仲、桑螵蛸、蜂蜜、石菖蒲;针对志有余证的抑志类,具有小志、抑志、清志、开志、安志功用,代表方如抑志散,代表药物如石斛、半夏、生姜、甘草、柴胡、牛黄、龙眼肉。针对志摇证的坚志类,具有坚志、定志功用,代表方如坚志方,代表药物如五加皮、天麻、苍耳子、乌头。
在意证辨证架构下,确立调意药物分类。针对意不足证的强意类,具有补意、升意、强意功用,代表方如升补意气方,代表药物如柴胡、淫羊藿、五加皮、柏子仁;针对意有余证的小意类,具有小意、安意功用,代表方如强志小意散,代表药物如独活、泽泻、白芥子、竹茹、钩藤、菊花;针对意任证定意类,具有定意功用,代表方如强志定意扶相散,代表药物如人参、远志、补骨脂、半夏、茯神、琥珀、竹茹等。

在魂证辨证架构下,确立调魂药物分类。针对魂弱证的强魂类,具有强魂、壮魂、敛魂、醒魂功用,代表方如强魂散,代表药物如龙眼肉、枸杞子、龙骨、酸枣仁、苏木;针对魂亢证的安定类,具有安魂、定魂、清魂、和魂功用,代表方如镇魂方,代表药物如桑白皮、牛黄、羚羊角、龙骨、琥珀、升麻。

在魄证辨证架构下,确立调魄药物分类。针对魄弱证的强魄类,具有强魄、摄魄、敛魄功用,代表方如强魄散,代表药物如龙眼肉、党参、续断、龙骨;针对魄亢证的抑魄类,具有安魄、定魄、镇魄、抑魄功用,代表方如安魄散,代表药物如龙骨、北沙参、生地黄、牛黄、琥珀、柏子仁、甘草、金樱子、九香虫、山药、远志、茯苓。

另外,在精证辨证架构下,针对精不足、精亢、精淫证,确立调精药物的益精、泻精、和精分类。在神证辨证架构下,针对神不足、神越、神乱证,确立调神药物的强神、安神、和神分类。在君火证辨证框架下,针对君火不足、君火旺证,确立调君火药物的强君火、抑君火分类;在相火证辨证框架下,针对相火不足、相火妄越证,确立调相火药物的补相火、泻相火分类等。

上一篇:中医祛除湿浊治法治心身疾病

下一篇:强迫障碍适宜志意辨证论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