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泌尿道感染的风险估计为50%以上,约25%的女性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龚学忠认为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肾虚膀胱湿热,兼见血瘀;治疗以益气滋肾清利法为主,祛邪兼以扶正、标本同治;强调久病当活血化瘀、助膀胱气化,重视清利下焦湿热,方用益气滋阴清利方,常用药物为:太子参、生地黄、牛膝、薏苡仁、虎杖、红藤、乌药。
尿路感染(UTI)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女性一生中泌尿道感染的风险估计为50%以上,约25%的女性可反复发生UTI;其中对于1年内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UTI,也称为复发性UTI。西医多采用抑菌疗法,即长期使用小剂量抗生素治疗。该疗法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但不良反应明显,易导致脏器功能损伤、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且患者依从性差。龚学忠副教授擅于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UTI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患者多见尿频、尿急、尿时涩痛、便下浑浊、腰酸腹痛等症,与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所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基本一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诸淋病机责之“肾虚而膀胱热故”。龚老师提出复发性UTI为肾虚兼有膀胱湿热,其特点是时作时止,遇劳更甚,多为劳淋,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兼见脾肝肾亏虚,或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膀胱则为标实。具体而言,疾病初发及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毒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然病情缠绵不愈者,则渐耗伤正气,正气已虚,余邪为未尽,为正虚邪恋之象。《辨证录·淋证门》所载“淋证……于利湿、利热之中,更须益肾中之气也”亦是佐证。
龚老师认为本病的病位,位于膀胱与肾,湿热贯穿本病全过程。肾为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强体壮,精力旺盛;肾乃水脏,主一身之水,司膀胱开合;膀胱乃水腑,肾气的盛衰决定了膀胱气化、小便的排泄,故小便、膀胱的病变主要责之于肾。患者正气不足,易招致湿热侵袭,湿热缠绵,膀胱气化失常,故淋证难愈;正虚抗邪无力则淋证反复,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日久,伤及肾阴,则加重肾虚;肾气虚弱,固摄无权,致使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度,尿液蓄积,反复而发则为劳淋。故肾虚招致湿热,湿热又加重肾虚。肾虚是发病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其衰弱会导致其他各脏腑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到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力低下是复发性UTI高复发率的主要原因。尿路黏膜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吞噬、补体的促吞噬和趋化作用、特异性抗体的形成都与疾病息息相关。复发性UTI尚与血瘀相关,王清任亦言“久病入络为瘀”。久病气血虚弱,精血不畅,脉络瘀阻,反复发作,致使机体气阴两虚。因此,龚老师认为肾虚膀胱湿热,兼夹血瘀是复发性UTI的基本病机。龚老师将复发性尿路感染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治标为主,重视清利下焦湿热,治以清利湿热,因势利导引湿热之邪自小便去;慢性缓解期则应在益肾扶正的同时,予清利湿热贯穿始终,从而减少复发。因此龚老师临床多采用益气滋肾清利的方药治疗。
2
治疗方法
龚老师临床上多采用益气滋肾清利法治疗复发性UTI,自拟益气滋肾清利方,药物组成:太子参、生地黄、牛膝、薏苡仁、虎杖、红藤、乌药。治疗重在清利下焦湿热,又恐清利之品耗液伤津、损伤正气,故主张扶正并进,正所谓“扶正即可祛邪”。选用生地黄、太子参为君,益气滋肾养阴,兼通利小便,热邪得以排出,祛邪而不伤正;薏苡仁、牛膝为臣,薏苡仁甘淡,善于健脾,兼能清热利湿通淋,配合牛膝,甘微苦性平,既能利尿通淋,又可助生地黄滋补肾阴;方中佐虎杖苦寒利湿通淋、清膀胱热结,伍红藤清热解毒,乌药助膀胱气化。全方共奏补脾肾气阴、清热利湿通淋之功。药理研究报道,太子参含有苷类和多糖等成分,具有增强免疫,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乌药富含寡聚缩合鞣质类化合物可以抗微生物生长,同时它还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松弛膀胱逼尿肌的作用,以缓解膀胱刺激症状,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尿频尿急的症状,与“助膀胱气化”的理论相一致;虎杖富含大黄素及大黄素-8-葡萄糖苷成分,不仅对单一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且对多种耐药菌的感染有很好疗效。可见,益气滋肾清利方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抗菌抗感染。
龚老师认为,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主线,无论是祛邪为主的急性期,还是扶正为主的缓解期均适用,临证喜用败酱草、蒲公英、黄柏、白茅根、土茯苓、紫花地丁、车前子(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同时,以补虚扶正为治疗根本,治病求本。疾病的发展转归,归根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因此治病求本尤为重要。治疗复发性UTI,暂时缓解膀胱刺激症状较易,难点是彻底根治不再复发。针对本虚,龚老师主张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健脾益气、补肾滋阴。常用党参、太子参、生地黄、山药、黄芪、黄精、当归、白芍、山茱萸、女贞子等药物益气滋阴补脾肾。久病当辅以活血化瘀之剂,久病脉络瘀阻,治疗时需在益气滋肾清利的基础上,加用调治气血的药物,例如丹参、红花、川芎、当归、桃仁、赤芍等。全方重视助膀胱气化,水道不通,尿液积聚,一方面难以清除湿热毒邪,另一方面又易聚水生湿,故助膀胱气化,畅通水道,使郁积湿热之邪上行下达而出。因此,水道畅达与否决定了疾病的发生、进展及严重程度,应用温阳化气、宣肺利气、渗湿利窍等方法,均能使水道通畅,小便出则湿热毒邪排泄于体外,病情才能缓解,可酌加乌药、陈皮、佛手、橘核、小茴香、白芍等药物。临床上应依据病情选择最佳治法,兼顾脾肾,避免损伤脾胃,克伐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