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耳部疾病>耳鸣>正文

符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思维和方法

名医简介
符文彬,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7年从医经验,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称号,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针灸科主任,兼任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而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是一种主观感觉。人群中耳鸣发生率达13%-18%,对于耳鸣的治疗,各家众说纷纭,导师符文彬教授治疗该病多从心胆论治,每获奇效。符教授从事中国古代针灸研究多年,总结了中国古代经典的针灸治病奇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耳鸣的治疗也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理论根据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耳鸣与人体各条经脉、五脏六腑的病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后世医家李东垣在《内经》基础上提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令人头痛耳鸣,九窍不通”,都说明了耳与多脏腑的联系。符教授在《内经》与各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耳鸣其病位主要在心,其次在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心脉微涩为耳鸣。”《济生方·耳门》曰:“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焮耳,或为焮肿。”心血不足,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心神失聪,血虚生风化燥[1],都可以导致耳鸣的发生。《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云:“肝胆火盛,耳内蝉鸣”,胆失疏泄也是耳鸣的常见原因。
 
符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思维和方法
 
1认为耳鸣其病位主要在心,其次在胆
 
《古今医统·耳病》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血亏耗必致耳鸣耳聋。”这就说明耳鸣的产生与忧愁思虑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藏神,为君主之官,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两者共主人之情志。心胆失调,常导致耳鸣并抑郁的发生发展。通过对44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中发现其中有大部分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胁胀,头痛(两侧为主),口苦,咽干等心胆失调症状[2]。
 
2在对耳鸣的选穴治疗上提出首选内关、阳陵泉
 
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通阴维脉,《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 散络心包……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心包络为心脏之外围,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又云:“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即是说该经循行路线联络心脏,其分支又退行至耳中(听宫穴)。既然心脏与耳在经络上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针刺内关穴不仅可以调理心神,安神定志,而且可以通过三焦经和小肠经的气血运行治疗耳鸣等耳部疾患。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阳陵泉为胆经的下合穴,“合治内府”,为调理胆经的主要穴位,又为胆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可以疏泄胆经上逆之气,对于治疗胆气上逆所致耳鸣、口苦、咽干、易怒失眠等症有奇效。内关、阳陵泉配合使用,调节心胆,治疗耳鸣,相得益彰。
 
3主张治病必须重视调神
 
《灵枢·大惑论》曰: “心者,神之舍也”,督脉的运行“入络脑”、“上贯心”,李时珍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符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调神要首先选用督脉上的穴位,百会位居巅顶,乃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是调节大脑功能之要穴,《针灸大成》“主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具有明显的调神作用,印堂为督脉循行线上的经外奇穴,针之可醒脑调神,宁心益智。操作方法:二穴均常规针刺,针后通过鼻道深呼吸6次,休息1 min后再深呼吸6次,直至出针。
 
4注重灸法的运用
 
符教授认为耳鸣多在自身正气不足的基础上感受外邪所致,心胆气虚为本,外邪阻遏为标,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耳鸣或如蝉鸣,或如风雨,或如潮声,少气懒言,乏力,腰酸腿软,头晕,口干,口苦等。因此,符教授通常选用腹部的引气归元(上脘、中脘、气海、关元)以补先天之元气与后天脾胃之气,再选用背部膀胱经之心俞、胆俞,背俞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腰背的特定穴位,与相应的脏腑之间有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特殊联系,灸之能调节人体脏腑之气血,从而达到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操作方法:先令患者平躺,在腹部引气归元四个穴位上涂以少量万花油,既可以起到粘附作用,又可以防止烫伤,再把麦粒大小的艾柱置于其上,然后用线香点燃,待其快要燃到接近三分之二,患者有温热感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绒拿掉,每穴灸5壮,然后让患者俯卧或坐起,在心俞和胆俞以同样方法各灸五壮。
 
5注重疗效的巩固
 
符教授认为针灸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但是疗效的巩固也很重要,皮内针是在古代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针刺方式,当针刺入皮下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施灸结束以后,要在心俞和胆俞穴埋置皮内针。操作方法:施术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的皮肤向两侧绷紧,右手用镊子夹住麦粒型皮内针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将针尖平刺入穴位的真皮,然后在针柄和相应的皮肤之间贴一小块胶布,再用较大的胶布覆盖在针柄上,以防针具移动或脱落,3日后患者自行将胶布撕掉,取出皮内针。
 
验案举例
 
王某,男,55岁,工人,2009年11月19日初诊。耳鸣6年余,加重3个月。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未予治疗,近2年时轻时重,近6个月自觉听力有所下降,伴腰痛乏力,气短,时有头昏。3个月前到某医院就诊,予耳周注射药物及内服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症状减轻不明显。近来又出现了口干微苦,急躁易怒,难以入睡,早醒、多梦、幻听等症状。纳可,二便正常,舌暗红,苔微黄稍厚,脉弦细。
中医诊断:(1)耳鸣;(2)郁证。
西医诊断:(1)神经性耳鸣;(2)焦虑症。证属心胆气虚,治宜补益心胆,舒经和络。
治疗方法:体针:百会、印堂、内关(双)、阳陵泉(双);艾灸:引气归元(上脘、中脘、气海、关元)、心俞、胆俞;埋针:心俞、胆俞。
每周治疗2次,6次为1疗程。经2疗程后,患者耳鸣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情绪稳定,睡眠明显好转。随访3月未复发。

上一篇:临床诊疗中试用二首运气方治疗顽固性耳鸣

下一篇:耳鸣先定病位次辨虚实 再别脏腑论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