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胃肠病>肠炎>正文

刘启廷经验方治急性阑尾炎

    病案举例
 
    林某,女,20岁,学生,2001年9月17日就诊。患者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二天。患者两天前晚饭后即参加文艺会演,5小时后即感上腹部撑痛不适,伴有恶心、头痛,因表演后出汗受凉,家人按胃肠型感冒给予口服藿香正气口服液、吡哌酸等药物,至次晨渐觉满腹疼痛,阵发性加剧,腹部触压、咳嗽及身体震动时疼痛加重,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遂来院就诊。查见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面色萎黄,拘体收腹。查体右下腹阑尾麦氏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明显,无腹肌紧张。时测体温38.6℃,舌质偏红,苔厚微黄,脉细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 13.2×109 /L , 嗜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予常规西药治疗。
 
    中医辨证:湿热邪毒蕴结大肠,气血壅滞之肠痈。治宜清热解毒,破瘀消肿。
 
    予自拟经验方败毒化瘀汤处方: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炮山甲10克,牡丹皮15克,炒桃仁30克,炒冬瓜仁30克,大黄15克(后下),玄明粉20克(冲服),柴胡20克,甘草10克。取药2剂。
 
    水煎二次,取汁混合,纳入玄明粉,嘱其每间隔4小时服药1次,至次日中午服完2剂,药渣二煎后加醋50毫升,趁热布包外敷右下腹部。
 
    二诊:述服药1剂后大便泻下2次,质稀如腐肉状,奇臭,腹痛明显减轻,体温降至37.1 ℃,舌脉同前。又予上方3 剂,每日1剂,分2次服,药渣外敷。
 
    三诊:腹痛基本消失,唯右下腹仍有压痛及反跳痛,头痛除,体温恢复正常,纳食如故,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0.1×109/L,嗜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6,嗜酸性粒细胞0.02。停西药治疗,中药予上方去大黄、玄明粉、柴胡,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服药后局部压痛及反跳痛消除,无明显不适感,复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停药观察,病愈。嘱其饮食调理,注意避免过饥过饱及食后剧烈运动,随访 1 年未复发。
 
    方药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由于阑尾部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往往造成穿孔而形成急腹症。西医多采用抗感染和手术治疗,有些患者因惧怕手术而选择保守治疗,故在临床中急性阑尾炎的药物治疗占相当大的比例。
 
    本病属中医的肠痈范畴,主要病机表现在气滞、血瘀、湿热三方面,发病多由于邪毒内侵、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腐肉蒸脓而成。如《外科正宗》谓:“肠痈者……饱食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又云:“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导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而成。”因本病有发病急、病变快的特点,稍有疏忽则可脓渍肠破,毒气浸淫,或邪毒内陷,危及生命。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血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气血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化而为脓……惟宜急治之。”故应治早,重兵收功。
 
    本病病位在肠,病因为湿热郁积、气血凝聚肠内而成。又六腑的生理功能为泻而不藏,通则不痛。根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之旨,急宜泻热破瘀,促其消散为当务之急。败毒化瘀汤为刘启廷教授自拟经验方,由苦寒泻下、利湿清热、活血逐瘀三法组成,尤善治疗肠痈初起者。
 
    方中以大剂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牡丹皮、炒桃仁清热凉血,活血行瘀;冬瓜仁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为治肠痈之要药;炮山甲搜瘀刮毒,清理窍络;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以逐肠间瘀结,解毒行血而驱邪。诸药合用,能使湿热瘀结之毒迅速荡涤消除, 热结通而痈自散, 血行畅则肿痛消。 一般服用 2 剂即腑通毒祛, 再服 2 剂清除余毒而愈。另以药渣拌醋外敷,起到内外同治的作用。因腑通与病愈关系密切,故应特别注意早期用药,要急快连续,保持大便日行2~3次,使气血通畅,瘀热自消。本病复发率较高,故治疗一定要彻底,以防止再次复发使病情加重。
 
    败毒化瘀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阑尾炎百余例,经临床验证有效率达80%以上。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的优势在于: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大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的及早应用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小肠疝气

下一篇:肠道息肉予乌梅丸法施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