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胃肠病>正文

中医腹诊理论

  中医腹诊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临床应用源于《伤寒杂病论》。

  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

  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继承和发扬腹诊证治

  腹诊证治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宋·张杲在《医说》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可见,当时患者亦不愿脱衣露体,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直至晚清《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

  临床应用腹诊

  笔者研读《伤寒论》、《金匮》,参阅日本·汤本求真之《皇汉医学》,结合临床应用腹诊,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案例  患者张某,女,1961年出生,家住河南省叶县常村乡。2009年6月19日在田间劳动,被毒蛇咬伤右手食指。在家误治,致使昏迷。7月21日送进解放军某医院抢救,通过透析治疗,挽回了生命。但仍无尿、不能进食。8月7日,求笔者前往医院看望;查面色无华,少神,无尿,每日进300毫升左右流食,脉沉数无力。腹诊见腹部软弱,腹直肌拘急,心下悸而有振水声,认为此乃命门火熄矣,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以附子30g,白术10g,白芍10g,云苓10g,藿香6g,砂仁6g,生姜三片,每日一服,水煎服。

  患者服一服药后排尿液20毫升,上方共服15服,附子量由每服30g逐渐增至500g。食量增加,尿量由每日20毫升增至1200毫升左右,透析由每周6次减为3次,至当月19日再没透析并出院。出院后仍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用量由每服500g减至每服30g,共连续服药72服,现已痊愈。

  再如乙肝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见桂枝茯苓丸、大黄附子细辛汤及参苓白术散之腹证;前列腺患者多见桂附地黄汤之腹证;癫痫患者多见心下痞、腹直肌拘急;牛皮癣患者多见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腹证等。

  总之,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经形成理法方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属中医诊断学中切诊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医学之的瑰宝,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中医药报 □ 朱国喜 河北省叶县北大街卫生所 

上一篇:胃溃疡症状与治疗经方

下一篇:枳壳入药治胃肠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