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真菌性口腔炎。本病特征是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微高起的乳凝样斑膜,其周围无炎症反应,无痛,斑膜大小不等,不易擦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常见于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严重者口腔粘膜大部或全部被覆盖,并可蔓延至咽部,甚或波及到肺,危及生命。 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新生儿可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污染传播。婴幼儿营养不良、身体虚弱、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或激素时,也可发病。 本病诊断依据婴幼儿口腔粘膜覆盖的点状或片状白色膜样物,颇似奶块,但不易楷去。取薄膜于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镜捡可见霉菌丝及芽孢。或用沙保劳葡萄糖琼脂培养基,1~4天后可见菌丝、茵体形成的孢子菌落,菌落数在50%以上有诊断意义。 现代医学对本病一般应用抗真菌药物口服或外用。 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鹅口”或“鹅口疮”、“雪口”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小儿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护理不当,感受秽浊之邪所致。根据发病情况,有因心脾积热、虚火上炎、脾虚湿泛等不同,若心脾积热,则邪热循经上行,复感邪毒,则内外合邪,熏蒸口舌;素体阴亏,或久病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外邪乘虚入侵,素体脾虚,运化失司,湿浊上泛,内外合邪,蕴结口舌,均可致口腔白屑堆积。 (王骏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