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本病以儿童发病为多,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潜伏期为2~10天。发病后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可见咽痛、咳嗽等症;继则进入败血症期,表现为畏寒,甚则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约70%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班;随后即为脑膜炎期,多数菌血症患者于24小时出现脑膜刺激征,高热持续,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昏迷、惊厥等,少数病儿则表现为咳嗽、腹泻而脑膜刺激征缺如。由于本病除上述普遍型外,尚有约10%表现为暴发型或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型。本病也可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本病根据流行季节而突然高热、头痛、恶心伴神志改变,体表瘀点,脑膜刺激征,诊断即可成立。脑脊液检查,瘀点涂片找病原体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确诊。败血症期血培养,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均可找到致病菌。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普遍采用磺胶药,青霉素、氯霉素与先锋霉素也有较好疗效,但均需注意其副反应。 本病中医学中多属“春温”或“风温”范畴,在儿科学中也多与“急惊风”有关。或为优邪随春升之气而发病,或新感温疫毒邪。其病传变甚速,卫气营血界限多不明显,多见热毒内盛,或气营两燔,治以清气凉营;或营血并见,治以清营凉血;更多以手足厥阴同病,治以开窍熄风;也有内闭外脱,以脱闭轻重缓急而施治;后期则多气阴两虚,治予养阴益气,清解余热。至于后遗各症或滋养息风,或化痰通络,或益气凉血,皆宜随证变法。(赵章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