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一、上气候

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

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朐中。故上气、面 肿、膊息,其脉浮大,不治。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脉洪则为气。其脉虚宁伏匿者生,牢强者死。喘息低仰,其脉滑,手足温者,生也;涩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气病。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消散。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脚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膝风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又云∶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适,无有违逆。

 

二、卒上气候

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痞涩,气不宣和,则卒上气也。又因有所怒,则气卒逆上,甚则变呕血,气血俱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叉颐下,自极,致补气;治暴气咳。

以两手交颐下,各把两颐脉,以颐句交中,急牵来着喉骨,自极三通,致补气充足,治暴气上气,写喉等病,令气调长,音声弘亮。

 

三、上气鸣息候

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诊其肺脉滑甚,为息奔上气。脉出鱼际者,主喘息。其脉滑者生,快者死也。

 

四、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

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五、奔气候

夫气血循行经络,周而复始,皆有常度。肺为五脏上盖,主通行于腑脏之气。若肺受邪,则气道不利;气道不利,则诸脏气壅;则失度,故气奔急也。

 

六、贲豚气候

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

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七、上气呕吐候

肺主于气,肺为邪所乘,则上气。此为膈内有热,胃间有寒,寒从胃上乘于肺,与膈内热相搏,故乍寒乍热而上气。上气动于胃,胃气逆,故呕吐也。

 

八、上气肿候

肺主于气,候身之皮毛。而气之行,循环脏腑,流通经络,若外为邪所乘,则肤腠闭密,使气内壅,与津液相并,不得泄越,故上气而身肿也。

 

九、结气候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哭泣悲来,新哭讫,不用即食,久成气病。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伸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臂,覆右手,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又云∶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结气。

又云∶两手拓肘头,拄席,努肚上极势,待大闷始下,来去上下五七。去脊背体内疼、骨节急强、肚肠宿气。行忌太饱,不得用肚编也。

 

十、冷气候

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腑脏,腑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十一、七气候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寒气则呕吐、恶心;热气则说物不章,言而遑;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也;恚气则积聚在心下,心满不得饮食;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气则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手足筋挛不举。

 

十二、九气候

九气者,谓怒、喜、悲、恐、寒、热、忧、劳、思。因此九事而伤动于气,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也;二曰喜则其气缓,荣卫通利,故气缓;三曰悲则气消,悲则使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热气在内,故气消也;四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五曰寒则气收聚,寒使经络凝涩,使气不宣散故也;六曰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荣卫通,汗大泄;七曰忧则气乱,气乱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八曰劳则气耗,气耗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也;九曰思则气结,气结则心有所止,故气留而不行。

众方说此九气,互有不同,但气上之由有九,故名为九气类也。

 

十三、短气候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故短气。又,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

诊其脉,尺寸俱微,血气不足,其人短气。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脉前小后大,则为胸满短气。脉洪大者,亦短气也。

 

十四、五膈气候

五膈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忧膈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膈之为病,胸胁逆满,咽塞,胸膈不通,噫闻食臭。寒膈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膈之为病,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说五膈形证也。

经云∶阳脉结,谓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腑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

 

十五、逆气候

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

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主卧而喘。

诊其脉,趺阳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温温然。寸口脉伏,胸中有逆气。关上脉细,其人逆气,腹痛胀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癖逆气。

 

十六、厥逆气候

厥者,逆也。谓阴气乘于阳。阴气居于下,阳气处于上,阳虚则阴实,实则阴盛,阴盛则上乘于阳,卫气为之厥逆,失于常度,故寒从背起,手足冷逆,阴盛故也。

 

十七、少气候

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脏腑。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

诊右手寸口脉,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内满彭彭,与膊相引,脉来濡者,虚少气也。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少阳俱虚也,病苦少气不能言。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阳明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脉弱者,少气,皮肤寒。脉小者,少气也。

 

十八、游气候

夫五脏不调,则三焦气满,满则气游于内,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烦满虚胀。

 

十九、胸胁支满候

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气,在于左胁。二脏虚实不和,气蓄于内,故胸胁支满。

春脉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寸口脉滑为阳实,胸中逆满也。

 

二十、上气胸胁支满候

寒冷在内,与脏腑相搏,积于胁下,冷乘于气,气则逆上,冲于胸胁,故上气而胸胁支

 

二十一、久寒胸胁支满候

阴气积于内,久而不已,则生寒,寒气与脏气相搏,冲于胸胁,故支满。

 

二十二、乏气候

夫虚极之人,荣卫减耗,腑脏虚弱,气行不足,所以呼吸气短也。

 

二十三、走马奔走及人走乏饮水得上气候

夫走马及人走,则大动于气,气逆于胸内,未得宣散,而又饮水,水搏于气,故有上气

 

二十四、食热饼触热饮水发气候

夫食热皆触动肺气,则热聚肺间,热气未歇,而饮冷水,水入于肺,冷热相搏,气聚不宣,为冷所乘,故令发气。

 

二十五、气分候

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