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z~其他\
 《中医词典》z~其他 > 其他

(其他)第七篇

 

《胎产秘书》

产科著作。又名《胎产金针》。二卷(又有三卷及四卷本)。清·陈笏庵撰。刊于1796年。书中共载胎前34症,临床4症,产后47症,并记述难产救治调护各法。后附保婴要诀,记述初生儿的护理。其产后部分,似从傅青主《产后编》移植而来,以其文字大致相同故也。现存三十多种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铅印本。

 

《胎产辑萃》

产科著作。又名《妇科胎产经验良方》。四卷。清·汪家谟辑。刊于1746年。卷一-二为胎前;卷三-四为产后。全书选录古代文献中对胎产诸病的论述及医案等,间附以作者的见解。现存清刻本。

 

《胎产集要》

产科著作。三卷。清·黄惕斋辑。刊于1756年。本书系据《达生篇》增补改编而成。分述胎前、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现存二十种清刊本,1933年出铅印本。

 

《孙文垣医案》

医案著作。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五卷。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本书收载医案250余则。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每能启迪后人。然案语繁琐,旁文常多于正论。现有四种明刻本、清刻本、民国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孙氏医学丛书》

医学丛书。孙鼎宜编撰。初刊于1932年。共六种:《伤寒杂病论章句》、《伤寒杂病论读本》、《难经章句》、《明堂孔穴》(附《针灸治要》)、《脉经钞》、《医学三言》。现有1936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遂生福幼合编》

儿科著作。即《遂生编》和《福幼编》的合刊本。或有名《保赤联珠》、《庄氏慈幼二种》者。各详专条。现有数十种清刻本等。

 

《遂生编》

痘疹专着。一名《痘疹遂生编》。一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痘症的辨证治疗。作者主张治痘“宜温补兼散”,忌用寒凉消导,故引录前人主张温补的有关论述与处方编成本书,并附验案。本书文字简要,刊本颇多,流行较广。但其重温补、忌寒凉的主张亦未免失之偏颇、现存初刻本。

 

《随息居饮食谱》

食养专著名。清·王士雄撰。成书于1861年。全书将饮食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门,凡331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功用。作者认为食养具有物简性平、味宜易服等优点,可代药用,但反对偏嗜,提倡“食忌”。现存《潜斋医书五种》等多种刊本。

 

《素仙简要》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奎瑛撰于1842年。本书包括药性与脉诀二编,药性按平、温、寒、热四性分类记述,并以药物的药性结合升降浮沉和七情配伍的原则予以阐述;脉诀简述诊脉各法,并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简略。现存清刻本。

 

《素问直解》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素问直解》。九卷。清·高世栻注。刊于1695年。作者为张志聪的学生,曾参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的编注,深感《素问》一书注本虽多,但往往有“义意艰深”或“字句文义重复”,甚至于“以讹传讹”的缺点,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故校订《素问》全书重予编注。

 

《素问直讲》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九卷。清·高亿注。刊于1867年。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次分段引录原文,其后分注、浅讲二项。注,为个别字词解释;讲,用较通俗文字对该段原文加以说明。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七十三两篇,谓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与通行本之《素问遗篇》不同,亦属本书特点之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素问遗篇》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佚篇》、《素问亡篇》。一卷。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但也杂有鬼神致病、咒语等论述。

 

《素问悬解》

医经著作。十三卷。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素问玄机原病式》

运气著作。一卷。金·刘完素撰。约成书于1152年左右。本书主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整理归纳为五运、六气主病十一条病机,共277字,逐条逐证予以注释阐发,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作者长于应用寒凉清热解毒之法。故本书不仅有助于研究《内经》病机理论而且对研究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素问释音》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释音一作释言。一卷。唐·杨玄操撰。已佚。

 

《素问释义》

医经著作。十卷。清·张琦注。刊于1829年。本书根据王冰注本的《素问》篇次,逐篇对原文重予注释。作者认为王冰旧注多“牵合附会”,故于注释中不取其说,主要参考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二书。其实张氏对王冰的批评欠公允。本书的贡献远不如王冰素问。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著作。三卷。宋·刘温舒撰于1099年。本书专门论述五运六气及其在医学应用共30篇。附图表若干。本书原文采自《素问》七篇大论,比较费解,曾有日人冈本为竹的注释本,将原书逐段逐句地作了说明,分为七卷,名《运气论身奥谚解》。后者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承为奋的中译本。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纂约注》,三卷。清·汪昂撰。刊于1689年。本书选录《素问》、《灵枢》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特点有二:其一,所选《内经》原文较为精要;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辟。现存数十种清刻本。

 

《素问灵枢合注》

医经著作。包括《素问》十卷,《灵枢》十卷。本书是1910年上海广益书局将明·马莳及清·张志聪二氏所注《内经》合编而成。故又名《张马合注黄帝内经》。合编时未增入新的内容。现存清刻本。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综合性医书。三卷。金·刘完素撰于1186年。系作者于晚年总结其临床心得之作。卷上以《素问》病机为据。总论医理,广泛阐述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理论等问题,共九篇。中、下卷分述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原、证候及治疗,其中有不少较好的见解和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借鉴。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素问》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步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七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森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素圃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郑重光撰。书成于1707年。卷一伤寒治效;卷二暑证,疟疾,痢疾治效;卷三诸中证,男病治效;卷四女病,胎产治效。郑氏擅长于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辨证真而用药准,故诊治疾病颇有胆识。方治以温补见长,但并无偏执。医案记录较生动、完整,有助于读者从中借鉴。现存康熙刻本。本书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素女脉诀》

脉学著作。即所谓“三世医书”之一。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原书已佚,其具体内容,撰人撰年均无可考。

 

《素灵微蕴》

医论著作。四卷。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作者十分尊崇《内经》,刻意精研、终生不倦。本书是作者晚年研究《内经》的心得。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二十六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医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故作者以阴阳升降立说,尊崇《内经》、张仲景及孙思邈,对历代医家多有贬词,在学术见解上有其片面性。现存多种清刻本。此书又收入《黄氏医书八种》中。

 

《苏沈良方》

医方著作。本书是后人将宋·苏轼《苏学士方》和宋·沈括《良方》二书合编而成。原书共十五卷。现存十卷本和八卷本二种。流传较广的为十卷本(即《六醴斋医学丛书》本及其影印本)。又名《苏沈内翰良方》。本书除选辑临床各科的验方外,尚有关于医理、本草、单方、灸法、养生及炼丹等内容的论述。方药后或附载医案,治法多简便易行。但书中神仙补益等一些内容须予分析对待。现存明清十多种刻本。1949年后出版影印本。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医案著作。徐衡之、姚若琴合编。刊于1933年。本书选辑宋元明清46位医家医案,以人为纲,以证为目,加以类分。案后载述前人评注。于辨证之详略得与失。用药之轻重利弊等多有评论。能给人以启迪。但所收医案或不免于芜杂,所附医家传略亦偶有荒诞之处。现存上海国医印书馆铅印本。

 

《宋以前医籍考》

目录学工具书。日本·冈西为人编。本书根据有关目录学的各种著作,收集了我国宋以前的医学书目1860种,分为《内经》、《难经》、五脏、针灸、妇科、幼科、外科、养生、经方、本草、食经等23类。并介绍了这些医书的出处、卷处、存佚、作者及序跋、考证等项。书末附有索引。尽管其中仍有个别欠妥之处,但仍不失为研究我国宋以前医学文献重要的工具书。现存1936、1944年,满州医科大学铅印本。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宋人医方三种》

医学丛书。系《史载之方》、《全生指迷方》和《洪氏集验方》三书的合刊。1949年后有排印本。参见各该条。

 

《嵩崖尊生全书》

综合性医书。十五卷。清·景冬阳撰于1695年。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介绍200余味药物性味功能;卷四论治部,从脏腑虚实的角度,结合时令、药性诸方面阐述用药法则和服药方法;卷五病机部,分析病机九十余条;卷六-十三按人体生理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种疾病证治;卷十四妇人部;卷十五幼部。全书论述广泛,资料丰富,结合临床比较密切,记述治疗方剂颇多。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松崖医径》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明·程玠(一作程介)撰。刊于1600年。上卷论述伤寒诸证,并将五脏和命门脉证及24脉,以图说、提要的形式予以介绍,附治疗方剂165首;下卷分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儿科、目齿等病证证治,内容简要,颇多秘传效方。程氏在前人“肝肾同治”的启发下,提出“心肺亦当同归于一治”的见解,可供临床研究参考。现有明、清多种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四诊韵语》

诊断学专着。一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小儿诸诊歌及奇经八脉图歌等。以其总括为韵语故易于习诵,而中夹注释,又可免过简之弊。

 

《四诊心法要诀》

诊断学专着。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四。编者以四言歌诀的形式,简要地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末附修正《素问》脉位图及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

 

《四诊抉微》

诊断学专着。八卷。清·林之翰撰于1723年。作者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此书。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切诊详述部位、方法,以及辨脉总论,并仿《濒湖脉学》的体例,列述29脉的形成、鉴别、主病等。博采众说,为中医诊断专着中内容比较完备者。末附《管窥附余》一卷,介绍原脉体用,重点分析浮、沉、迟、数等脉之常变。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四诊法》

诊断学专着。《医学六要》之一。明·张三锡纂。本书介绍四诊,但内容偏重于切脉。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述与辨析。并重点记述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作者上本《内经》、《难经》,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书中对太素脉等持批判态度。

 

《四时病机》

《邵氏医书三种》之一。十四卷。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详。本书首叙温热论,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阐述春温、湿温、湿病、暑、疟、伏暑、晚发、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书中除引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着外,并参考了历代有关论述。所选主疗四时病机之方剂,亦不拘经方时方。为结合临床实践,作者附列了一些前人医案及个人治验。1864年由其曾孙邵炳扬予以考订补缺,刊行问世。现存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

 

《四圣心源》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圣心源》。十卷。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将黄帝、歧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因以为名。卷一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营卫等;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本书既包涵中医基础理论又有部分临床。现存多种清刻本。

 

《四声本草》

药学著作。见《宋史·艺文志》。四卷。唐肖炳撰。据《补注神农本草》称此书“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证类本草》等书中。

 

《四明医案》

医案著作。清·高鼓峰撰。刊于1725年。作者长期行医浙中,治病多效验。本书仅辑录生平所治疑难病证28例,颇多独到的临床见解。本书收入《医宗己任篇》中。

 

《四科简效方》

方剂著作。四卷。清·王士雄辑。刊于1854年。本书分甲、乙、丙、丁四集,收录内、外、女、幼四科的单验方。每科皆因证列方,有条不紊。现有《潜斋医学丛书》本。

 

《四海类聚方》

方剂著作。见《隋书·经籍志》。简称《类聚方》,2600卷,已佚。

 

《四部总录医药编》

医书目录工具书。3册,丁福保、周云青编。本书是《四部总录》一书中有关医药书目部分的单印本。作者收录各种目录学著作中撰有书目提要的现存中医古书(其书虽存,但无书目提要的不收)共1500余种,加以分类汇编。书末附有现存医学书目总目、现存医学丛书总目及书名索引等。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说疫全书》

医学丛书。十五卷。刊于清·道光年间。包括:清·刘松峰《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清·郭志邃《痧胀玉衡》。各详本条。

 

《腧穴折中》

针灸著作。二卷。日本·安井元越撰。刊于1764年。1937年上海医界春秋社影印。原书用汉文写成。书中考证《内经》以及其他有关针灸经络的中国古医书,系统介绍经穴位置并附以“师说”及按语,颇多独到的见解。

 

《述古斋幼科新书三种》

医学丛书。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内容为《厘正按摩要术》、《鬻婴提要说》(不着撰人)、《痧喉正义》。现存多种清刻本。

 

《鼠疫约编》

鼠疫专着。清·郑肖岩辑。书成于1901年。本书是在《鼠疫汇编》(清·吴子存撰,原名《治鼠疫法》,后经吴氏友人罗芷园增辑,改名《鼠疫汇编》,已佚)的基础上,删去其繁复芜杂的部分,调整其编次,订正而成。全书共为8篇。分别介绍鼠疫的预防,辨证及治法,并附医案及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书中也存在某些荒诞不经的观点。现有多种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鼠疫抉微》

鼠疫专着。不分卷。清末余德埙撰。刊于1910年。作者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对鼠疫源流、病情、辨证、治法及方药等加以阐论和发挥,其中融会了作者一些新的学术见解。末附罗芷园、郑肖岩等鼠疫医案35则。现有初刊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

 

《暑症发源》

温病著作。一卷。清·李识候参订。书成于1902年。此书论述暑证以及与暑邪有关病证,包括初夏湿温、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疟疾、痢疾等。对上述各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等论述较为详备、且有创新见解。作者分经辨证,并按标本虚实寒热立方遣药,颇多经验之谈。现有《三三医书》本等。

 

《舒氏伤寒集注》

伤寒著作。简称《伤寒集注》。十卷。清·舒诏编撰。刊于1750年。作者为喻嘉言再传弟子,于《伤寒论》注家中推崇喻氏《尚论篇》,但又认为“其间遗义尚多”,遂以此书为基础。“参考百家,征以症治”(见自序)予以补订集注。除融汇前贤论述之精要以外并记述了舒氏本人及其门弟子的一些学术见解。本收还补充《伤寒论》113方方论,将原方列于条文之下,阐析立方之旨、命名之义及药物性能。书刊行后,舒氏两次重订,后世流通本为1770年《再重订伤寒集注》。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寿芝医案》

医案著作。清·王廷俊(字寿芝)撰,刊于1867年。本书辑录王氏个人治案十余则,均详述病程经过,辨析因、症、脉、治,处方附有方解,并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证的一些分析和治验等。对临床医生颇多启发,唯记述过于繁琐。现存初刻本等。

 

《寿世医窍》

经络专着。二卷。清代作品。撰人不详。刊于1838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现存初刊本。

 

《寿世青编》

养生著作。二卷。又名《寿世编》。清·尤乘辑。刊于1667年。本书重点辑录前人养生保健方法。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法》一卷。现存多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寿世编》

①医学丛书名。不着撰人。刊于1797年。包括《达生篇》、《保婴篇》、《救急篇》三种。

②即《寿世青编》,详该条。现存十多种清刻本并石印本。

 

《寿世保元》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17世纪初期。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1949年后有排印本。

 

《寿人经》

气功导引专着。清·汪昂辑。全书分为理脾土诀、理肺金诀、理肾水诀、理肝木诀、理心火诀、坐功诀、长揖诀、导引诀等八章。所收功法简明易学,“久而无间,功效自生。”

 

《寿人法》

气功著作。一卷。清·汪昂撰。撰年不详。书中记述导引坐功等8种方法,简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后收入《颐生集》中。

 

《寿亲养老新书》

养生学著作。四卷。宋·陈直原撰,元·邹铉续增。刊于1307年。本书是陈真《养老奉亲书》一书的增补本。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原文;卷二-四属新增部分,邹氏从其他各种著作中收集并阐述有关养生、老年保健与食治诸方。所收资料较为广泛,切于实用。有重要参考价值。唯编排较零乱,体例不一。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是斋百一选方》

医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于1196年。日本·宽政11年时,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钞本与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并补入《医方类聚》中王璆选方编成。全书共三十一门,重点介绍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选方1000余首。包括男、妇、小儿各科病证的成方、单方。大多为作者见闻所得或辑录于有关文献的验方、效方。现国内北京图书馆存有抄本。

 

《市隐庐医学杂着》

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于1853年。全书载证治杂论十四篇,多从病证误治分析,辨论明确,颇能举一反三。对不究病因、不问病状,概以平稳方药治疗的态度尤为反对。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现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种版本。

 

《世医得效方》

方书名。十九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一卷,共二十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书作者根据其五世家传医方编写而成。书中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医方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尤有较多的发挥。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世补斋医书》

医学丛书。清·陆懋修撰。分正集、续集。正集为作者自撰,计6种,三十三卷。刊于1884年。包括文(指有关医学的文集)十六卷。《不谢方》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种,二十五卷。由其子陆润庠刊于1910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三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五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五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十二卷(原书六卷,另六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二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一卷。)陆氏对《伤寒论》及运气学说辨析颇详,且有一定的发挥。但他以伤寒学说代替否定温病学说,并根据个人的看法,评价或批评了一些医家,其学术见解不免于偏颇或有趋于保守的一面。

 

《士材三书》

丛书名。明·李中梓(士材)撰。清·尤乘增辑。刊于1667年。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三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系中医诊断学专着,主要论述脉学理论和临床运用,更以四言歌括分述了28脉之“体象”、“主病”、“兼脉”等内容。其次也简述了望闻问三诊之一般内容和规律。《本草通玄》将300多种常用药品分成草木谷菜果虫等14类论述性味功治。其中不乏历代各家之论。《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乃李士材学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李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并将自己所著《寿世青编》二卷附后,以托不朽。现存20余种清刻本和多种近代石印本。

 

《史载之方》

方剂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现存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食医心鉴》

食疗著作。唐·昝殷撰。约成书于9世纪中期。书中用食物药方治疗各种疾病。原书宋代后失传。今本系日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共一卷,内容有治疗中风、诸气、心腹冷痛等16类,计211方,其中也包括了以药物煮粥、制茶、作酒饮用的药方。现有1924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食物本草会纂》

药学著作。八卷(又有十二卷本,内容相同)。清·沈李龙撰。刊于1691年。卷首为本草图。沈氏将药物分为水、火、谷、菜、果、鳞、介、禽兽等10部,收集食物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本草类之论述。记其性味、主治及附方等。另附二卷,其一为《日月家钞》,载有救荒方、食物宜忌、有毒及解毒、食物调摄、病机赋、药性赋等内容。其二为论述脉法的《脉诀秘传》。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食疗本草》

食用药物著作。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三卷。唐·孟诜撰。本书为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着。据《嘉佑本草》记载:“张鼎(唐开元间人)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原书已佚,佚文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敦煌发现的一种唐人卷子写本残卷。原卷首尾均佚,内容只有残存的石榴至芋共26味药,均系食物药品。1925年东方学会曾就其内容抄录后出版排印本。

 

《食鉴本草》

食物药学著作。

①四卷。清·柴裔撰。刊于1741年。

②一卷。清·费伯雄撰,约刊于1883年。本书首论各种食物的功用。主治、宜忌;其次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十种病因分别论述各种治疗方法所须的若干食品。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

 

《实用中医学》

综合性医书。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医学基础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中药和方剂。介绍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机、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常用中草药567种,古今常用方剂(包括医院的经验方)360首;下册以现代医学病名。分述内、外、妇、儿、针灸与新医疗法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总结了前人以及编写单位近年来的临床实际经验,并有部分中西医结合的内容。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实用中国小儿科学》

儿科著作。胡光慈编。作者融会中西两种医学知识,以中西医对照方式,对常见儿科疾病扼要地予以介绍,并附治疗方剂。对儿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难免存在不够恰当的观点。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识病捷法》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缪存济撰。作者论述内科杂病及女科、五官、口齿、金疮病证,简述其病因、脉象于辨证论治较详。编次的特点,以脾胃诸证列于前,其他各病证除女科外,不列专卷叙述。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时疫白喉捷要》

白喉专着。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一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然简略,但多经验之谈,是治疗白喉的重要参考书籍。现存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全刊出版。

 

《时方妙用》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陈修园撰刊于1803年。作者列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眼科等多种常见病症,重点介绍这些病症的常用方。全书首论四诊,后分门别类各以病证为主,配以主治方剂和加减用法。全书叙述简明,选方实用,本书流传较广,刊本颇多。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时方歌括》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选方切于实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时病论》

外感病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及选方。有较高的临床实效,近代医家颇多采用。附论中以运气推究病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本书有多种刊本,197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时,作了部分删节。

 

《时病分证表》

外感病专着。三卷。彭光卿辑。初刊于1941年。本书将雷丰《时病论》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和整理。分述时病的病证、治疗诸法及成方。治疗诸法用歌括加按语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阐析,条理比较清楚。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5年上海书局重印出版。

 

《石室秘录》

综合性医着。六卷。清·陈士铎述。刊于1687年。卷一-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等128法,并分列治疗方剂。书中议论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全书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雷公评述,实为傅山遗着,经陈氏补充整理而成。现存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石山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明·汪机撰,陈桷汇辑。每卷医案略分门类,汪氏认为“徒泥陈言,而不知变,乌足以言医。”因此其病案每能体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灵活多变,圆机活法。能取各家之长而不拘泥于成方,立论比较倾向于朱震享。在诊法上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附录一卷,载有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耆用法二则和李迅所撰汪机小传一篇。现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本书又收入《汪石山医学八种》中。

 

《十药神书》

书名。1卷。元·葛可久撰。刊于1348年。本书收载了十个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刊本及增补评注本颇多。1949年后有影印本。

 

《十四经发挥》

经脉学著作。三卷。元·滑寿撰。刊于1341年。

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以上二篇实为滑氏将元·忽必泰列所撰《金兰循经》加以注释和补充。

卷下为“奇经八脉篇”,参考《内经》、《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统论述。

全书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有明代复刻本,又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1949年后有排印校注本。

 

《十二脏相使论》

见《内经训解》。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详该条。

 

《湿热条辨》

温病著作。一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释。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现存石印本等。

 

《圣济总录》

方书。又名《政和圣济总录》。二百卷。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后经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两次重刊。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以及针灸杂治、养生等。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理论和经验。但书中杂有一些封建糟粕。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日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时,对其中明显错误已予删节。

 

《生草药性备要》

药学著作。二卷。清·何谏撰。刊于1711年。本书收载《本草纲目》未载之药315种(这些药多产于我国东南数省)。每药分别记述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和主治等内容。其中从草药形态推断药性,颇具特色。如药草之茎成四棱形而叶对生者其性多温,茎梗圆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创之说。书末附杂症验方8首。为记述地方草药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存清刊本、民国刻本及石印本。

 

《慎斋遗书》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周之干著述。此书由周氏门人整理记录,复由勾吴逋人删释校订,重予编次刊行。卷一——五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符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古今名方;卷六——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各科病证证治。论述密切结合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实践经验,治疗选方尤多心得,是一部论理透彻、辨证明晰、切于实用的综合性医书。所附医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妖媚”等缺乏科学性的内容。此书后经清·王琦、赵树元校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慎柔五书》

书名。五卷。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其学术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论》学说,其治疗方法亦以保护脾胃为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慎疾刍言》

医论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着重剖析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现存初刻本等二十余种清刻本。

 

《肾的研究》

肾脏研究著作。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姜春华等撰于1963年。本书集该组七年来对肾的研究资料,阐述了以现代医学检验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肾的生理病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肾的物质基础、肾阳虚的机制及治疗方法,可供中西医临床及研究藏象学说参考。

 

《审视瑶函》

眼科著作。一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六卷,卷首一卷。明·傅仁宗撰。刊于1644年。卷首载眼科名医医案、五轮八廓及运气论;卷一-二总论眼科生理及证治大要;卷三-六将眼科病分为108症的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收方300余首,并介绍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眼科外治法。并详述了用药宜忌和眼科针灸疗法等。内容比较丰富。现存康熙以来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以后有排印本。

 

《沈氏尊生书》

医学丛书。七十二卷。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作者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管人命。”故命其书曰“尊生”。全书共七种,即:《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于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在治疗上除方药外,对气功疗法亦颇为重视。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沈氏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现存抄本、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沈氏经验方》

医方著作。一卷。清·沈维基撰于1767年。书中共载作者试用有效验方46首。方后列若干验案。书末附《胎产良方》,亦多属经验有效者。现有《三三医书》本。

 

《神应经》

针灸著作。一卷。明·陈会撰,刘瑾校补。刊于1425年。本书系辑取陈会所撰的《广爱书》(针灸著作,十二卷。今佚。)之精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以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现有明刻本等。

 

《神仙传》

书名。晋·葛洪撰。十卷。书中收录了古代传说中的84位仙人的事迹。虽事多怪诞,但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神农本草经赞》

药学著作。三卷。清·叶志诜撰。刊于1850年。本书以孙星衍所辑《神农本草经》为依据,将每种药物编成四言赞语,并加以简要的注释。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

药学著作。一册。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本书以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为蓝本,除注释原文外,增加了一些内容,而使每种药物从科属、形态、产地、性味、归经、用量、禁忌、贮藏、炮制、参考等项加以认识,并附药物图。1959年由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神农本草经读》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读》。四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上、中、下三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除作者本人的注语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的内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药学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于1736年。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神农本草经》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一说成于汉代)。本书总结了古代医疗实践所得药学成就。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形成了我国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药学基础,后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原书早已失传,其主要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明以后刊印的多种题名《神农本草经》的书,都是后代的辑佚本。书中除包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本书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医学科学价值。《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用和主治绝大多数都能验之于临床,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有些为世界最早之发现,但其内容也掺杂一些糟粕。现存最早的辑本是明·卢复辑本。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氏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后三种辑本1949年后均予重印)。

 

《神灸经纶》

灸法著作。四卷。清·吴亦鼎撰。刊于1851年。卷一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环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二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卷三-四论诸病病候及灸法;最后附医愿一文。作者认为“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书中对于灸法理论阐述较详,并有一定的发挥。现有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摄生纂录》

养生专著名。撰者不详。约成书于宋。一卷,分导引、调气、居处、行旅等四篇。所述气功、养生内容大多实用,也有少量荒诞不经之说。收入《道藏》第321册。

 

《摄生众妙方》

医方著作。十一卷。明·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汇辑诸方分为通治诸病、危病、补养、诸风、伤寒、感冒等47门。各门因病证列举有效成方。但由于编者随见闻而录,内容不够系统完备,复选集临床各科单验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明刻本、清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