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发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元生便见,切宜多服地黄汤。
【脉法】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土色行于面与肌肤也。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而子亦病矣。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虽分为五,终无寒热之异。
丹溪曰∶同是温热如 曲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失于汗下,故使湿热拂郁内甚,令人发黄病也。或有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青筋肌肉消瘦身必发黄。此因疳而有是症,仍以疳症治之自愈。
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菌陈服之,或茵陈汤及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效。又曰湿在上宜汗、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
又有小儿生下,遍体俱黄,惟面目 浓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因未产之前母受极热,母子俱宜服生地黄汤。
疸有五∶有黄胆、有黄汗、有酒疸、有谷疸、女劳疸。
【附方】
五苓散 见疟疾症内。
茯苓渗湿汤 黄连 黄柏 栀子 防己 白松 苍术 青皮 陈皮 枳实 茵陈 泽泻 猪苓 赤茯苓
白玉散(治酒疸) 黑丑 甘遂(各五钱) 水煎五更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