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阴证略例》\
 《阴证略例》 >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紧脉,俱见许学士条下。

又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冲气前通者,小便赤大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遏,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腹湫痛,命将难痊。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治上焦。一少阴吐利,手厥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头痛极甚,吴茱萸汤主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宜服四逆汤辈。太阴手足自温,脉浮者,桂枝汤。

脉浮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胃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大汗若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宜四逆汤主之。属厥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身体不疼痛,当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属厥阴。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太阳病发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其人,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服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胸脾心下痞留,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主之。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瘦,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及伤寒时气,及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气,并皆治之。有寒者,加附子。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有不用此汤,或作丸随证加减,各有其法。

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中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术附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枝桂附子汤。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术附汤主之。

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姜附汤主之。

海藏云∶若自汗者术附汤;若无汗,姜附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