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女科宝鉴》\
 《女科宝鉴》 > 第三章 月经病

第二节 痛经

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及腰骶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过极,饮食居外失宜,感受外邪等因素,使冲任阻滞,胞脉不畅而致;或正气不足,使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致。

一、气滞血瘀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以至血滞胞中,发为痛经。

二、寒湿凝滞 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或居处寒湿之地,以至寒湿内侵,客于冲任及胞中,经血留滞不畅,发为痛经;戒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盛以至经血不畅,发为痛经。

三、湿热蕴结 前阴不洁,湿热内侵,或经期、产后调养失宜,感受湿热,湿热之邪蕴结胞中,与经血相互搏结,发为痛经。

四、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损,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虚血滞,经行不畅,发为痛经。

五、肝肾亏虚 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房劳多产,耗损肝肾之精血,以至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行之乒,胞脉愈虚,濡养不力,发为痛经。

【辩证施治】

本病之痛多发生于行经前数日,或行经的第一天,尔后疼痛逐渐减轻,甚或消失,亦有行经后期或行经之后疼痛者。临证当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月经的期、量、色、质和全身情况,辩清虚实寒热,一般经前或经期作痛属实;经后作痛属虚;痛剧而拒按多实;缓痛喜按多虚;绞痛、冷痛,得温则减属寒;灼痛、恶热属热;刺痛有块属瘀;胀痛为气滞;痛在少腹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肾。治疗时应根据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和经血衰少,经脉失养的机理,分别施以行滞通络,补养经血等法。

在临床治疗时,应在行经前三~五天间前服药,以取得理想效果。同时,治疗应持续二至三个周期,以巩固疗效。

 

一、气滞血瘀

「主证」 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行而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有瘀点,伴见一组肝气郁滞⑼之症。

「病机」 气滞化瘀,通经止痛。

「治法」 理气化瘀,通经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赤芍 乌药 玄胡 甘草 香附 红花 枳壳 川楝子 牛膝

本方为膈下逐瘀汤去丹皮,加川楝子、牛膝

方中川楝子、枳壳、乌药、香附疏肝理气行滞;当归补血活血;桃仁红花、川芎、玄胡、五灵脂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收行气化瘀,通经止痛之功。

若见口苦、苔黄、月经粘稠者,此为气郁化热之象,酌加丹皮、栀子。

 

二、寒湿凝滞

「主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黯有块,或如黑豆汁。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 寒湿内侵,胞脉不畅。

「治法」 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方药」 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吴茱萸 当归 赤芍 川芎 桂枝 生姜 甘草 半夏 蒲黄 五灵脂 茯苓 苍术

本方为温经汤去人参麦冬、丹皮、阿胶,加蒲黄、五灵脂、茯苓苍术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调经;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生姜、半夏温中燥湿;茯苓苍术利湿化浊;甘草调中和药。诸药合用,具有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之效。

若兼见一组肾阳虚⒁之症,此为阳虚内寒、胞失温煦之象,酌加附子、艾叶、杜仲、仙茅、补骨脂等暖宫补肾之品。

 

三、湿热蕴结

「主证」 经前小腹灼痛拒按,或伴腰骶胀痛,或有低热起伏,或平素少腹时痛,经来痛剧。经色黯红,质稠有块,有热烫感,带下黄调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 湿热蕴结,瘀阻胞脉。

「治法」 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方药」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加减。

银花 连翘 红藤 蒲公英 生鳖甲 紫花地丁 生蒲黄 椿根皮 茵陈 琥珀 桔梗 黄连 败酱草

本方为王氏银甲丸去升麻、大青叶、加黄连、败酱草。

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败酱草、黄连清热解毒;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蒲公英、琥珀、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桔梗清热排脓。诸药合用,共收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

若腰骶胀痛较甚者,酌加杜仲、川断、狗脊

 

四、气血虚弱

「主证」 行经后期或经后一~二日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亏虚,胞脉失养。

「治法」 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方药」 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香附 玄胡

本方为圣愈汤加香附、玄胡。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熟地、白芍、川芎、当归补血调经;香附、玄胡行气活血止痛。

若见腰骶酸痛,酌加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若血虚较甚而兼见一组心脾两虚⑶之症,主易归脾汤(《济生方》)治之。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远志 木香 炙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补养阴血;茯神、枣仁、远志赡养心神;木香运脾理气,使补而不腻。

 

五、肝肾阴虚

「主证」 行经后期,或经后一二日,小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肝肾虚损,胞脉失养。

「治法」 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山药 阿胶 当归 白芍 山茱萸 巴戟 甘草 熟地 杜仲 益母草

本方为调肝汤加熟地、杜仲、益母草。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补血调经;山茱萸、杜仲、巴戟补肝肾、益精气;益母草活血止痛;山药甘草健脾和中。

若颧红潮热较甚,此为虚火炽盛之象,酌加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等;若伴见畏寒肢冷等阳虚之症,酌加仙茅、补骨脂、艾叶等温肾助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