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胸闷烦躁、面赤、气急喘逆等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饱闷呕恶、腹满胀痛等消化机能障碍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指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发热,狂言呼叫,甚至发狂奔走等神志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指妇女怀孕后,经常出现腹痛,甚至阴道出血的病症。这是由于气血不和阻碍胞胎所致。
是分娩后喘急的症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阴虚已甚,失血过多而气脱于上,为将脱重症;一是寒邪犯肺,肺气不宣而喘急,多见气粗胸胀,咳嗽。属风寒外感症(《景岳全书》)。
指产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等四种。属于外感的,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背酸楚、无汗,苔薄白,脉浮。是风寒之邪乘虚侵入所致。属于血虚的,症见微热,自汗,面红口渴,头晕目眩,四肢麻脉,舌淡,脉浮而中空:或见潮热盗汗、颧红、脉细数。乃因失血过多,阴虚阳浮所致。属于血瘀的,症见恶露量少,挟有瘀块,小腹胀痛拒按、口干不欲饮,发热持续不退,脉弦涩,多属瘀血内阻,营卫不和所致。属于食滞的,症见胸膈饱闷,嗳腐香酸,纳呆,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于胃所致。
即“产后发痉”。产后急症之一。主要症状有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掣,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多因生产之后感受风邪,加之失血过多,津液亏损所致,分虚实两种。虚症,颈项强直,牙关紧闭,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抽搐,脉虚细;若气血暴亡,则见肢体僵直,肢冷,两手微撤,气喘自汗,目张口开,脉浮大而虚。实症,多先出现外感症状,继而四肢强直,汗关紧闭,脉浮弦;如内热炽盛,则见身热口渴,面色潮红,昏闷,两手紧握,便闭溺赤,脉弦数。本症多见于产后破伤风感染。
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大多由于血瘀,气血虚,或感受风寒所致。以产后瘀血凝滞(或风冷挟瘀血)为主的名“儿枕痛”,小腹部可摸到硬块,有明显压痛,常兼见恶露不畅或不下,胸腹胀满,脉多弦濇有力,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气血虚的每易外感风寒,多见腹痛喜热按,往往摸不到硬块,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则心悸、气短、舌质淡,脉虚细或弦濇;如挟瘀血,则少腹硬痛,舌质多紫黯;兼气滞的则有胸闷腹胀、大便溏薄等症。
指产后因感染恶露不下等原因引起的三种危重症候。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肺”,合称“三冲”,这里的“败血”主要是指当下而不下的恶露。各详该条。
指妇女产后出现呕吐不止、盗汗和泄泻频频等能迅速伤津耗气的三种急症。尤以三者并见为危重(《张氏医通》)。
产后急症之一。主要症状为分娩后忽然头晕,目眩眠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有闭症和脱症之分。闭症,恶露不下或量少,小腹硬痛,晕时神昏口噤,两手握紧,面黄或紫暗,舌紫,脉弦有力,属实症,多因血瘀上攻所致。脱症,面色苍白,恶露很多,晕时口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甚则出现冷汗淋沥,神志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等(休克)症候。
妇女分娩后声音嘶哑(甚则不能作声)的症候。是由于平素肾虚,产后阴精不能上承所致。
指妊娠未足而流产,一般指妊娠三个月以内胎儿还未成形时堕下。在三个月以上,胎儿已经形成的,称为“小产”或“半产”。若连续堕胎或小产超过三次以上的,称为“滑胎”。在未经堕胎、小产之前,一般先有胎动不安,点滴出血,腹部隐痛等症状,应及早防治;堕胎,小产后,如没有明显症状的,可按一般产后调理。若堕胎,小产后下血不止,甚至昏晕,面色晄白的,多为冲任损伤,气不摄血;若阴道下血淋沥不止,多为瘀血残留;若“恶露”很少而小腹硬痛拒按的,多为血凝不行。参见“恶露不下”条。
指产后阴道排出瘀浊败血之物。这些血性的液体含有血,粘液和坏死的子宫内膜组织等,开始间杂有些小血块,颜色紫红,以后只有暗红色液体渗出,一般在二足期左右干净。
指产后超过二、三过,恶露仍末干净。或称“恶露不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平素体虚,加上产后气血虚损,气不能摄血,二是瘀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三是血热内郁,迫血妄行。气虚的,症状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身倦,腰酸,腹胀有下坠感,恶露清稀无臭气;血瘀的,症状有面色紫暗,小腹疼痛,恶露色紫或夹有血块;血热的,症状有面色潮红,口舌干燥,恶露色鲜或深红,有臭秽气。
指胎儿娩出后,子宫内遗留的浊液败血没有排出或排出很少。主要是因气滞或血瘀所致。属于气滞的兼见小腹胀甚而痛,胸胁胀满,脉弦;属于血瘀的,兼见小腹疼痛拒按,痛处可摸到硬块,脉多沉濇。
指妊娠两个月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如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头重目眩等,古代又有称为“子病”,“病儿”,“阻病”等,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症状。症状轻微的,属正常反应,严重的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其它疾病。多因怀孕后冲脉之气冲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热上冲,痰湿阻滞等四种。脾胃虚弱的,脘闷腹胀,呕吐不能食,口淡无味,倦怠,嗜酸辣食物,时吐清涎等;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呕吐频频,兼吐酸水,气逆上冲,食入即呕,胸腹胁胀,头重眩晕,精神沉郁易怒等;胃热上冲的,多见面部潮红,烦渴,嘈杂,舌质红绛;痰湿阻滞的,症状有呕吐痰涎,胸腹胀闷,不思饮食,心悸气促,口淡,舌苔滑腻等。
又叫“盛胎”或“胎垢”。指怀孕以后,月经仍按月来潮,而对孕妇、胎儿并无明显损害者,也属生理现象,待胎儿壮大而可自止。
指妊娠九个月以后至分娩前的一段时间,又叫“产前”。
指怀孕足月,胎位已向下移,但胎儿难于娩出。症见腹部阵痛,腰腹酸胀,小腹重坠,胞水兴血俱下,而胎儿又不娩出。可因产妇生理异常,产道狭窄,胎位不正,或胎儿过大,或羊水早破,或产妇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所致。其中,产时儿手先下者称“横产”;儿足先下者,称“倒产”或“逆产”;若产时用力过早,儿头偏歪而肩先露者,称为“偏产”;产妇用力过早,疲乏,久座椅褥,仍末产出,称“坐产”;产妇突然用力,逼胎娩出,因而有所伤损者,叫“伤产”。此外,妊娠未足月而痛如欲产,又不能产出者,名为“试月”。
即妇女怀孕,又有“重身”和“胎甲”等名称。
指妇女分娩后,气血亏损,失于调养或劳累过度、伤于风冷所出现的病症。主要症状有头昏,肢节疼痛,烦闷,口渴,盗汗,咳嗽,寒热如疟,饮食不消,身体日见瘦弱。
语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指妊娠六、七个月间,下腹部自觉寒冷,如被扇子所扇。这是由于下焦虚寒,阳气不能温养胞胎所致。
又叫“胎死腹中”,即胎儿于临产前在子宫内死亡,或死于妊娠期内。原因很多,有由于跌仆损伤胎体;有由于母患热病,热毒伤胎;有因于母体素虚,病后胎元失养;也有胎儿脐带缠颈,气绝致死的。至于久产不下,胎儿窒息而死的叫“胎死不下”。
简称“胎动”,指胎儿频频躁动,腹中痛,并有下坠感,甚则阴道流血的病症。多由于跌仆损伤,阴虚血热或冲任二脉空虚不能固摄胎儿所致。
又叫“胞漏”。是妊娠后,阴道时有血样液体排出而腹不痛的病症。可由于气虚、血热,胎元不固,性生活过频等原因引起。
指妊娠期间出现胎动气逆的症状。大多由于母体虚或病后体弱调养失宜、血气不和所致,故名。
指怀孕时在母体子宫内的胚胎。指母体中充养胎儿的元气。即胎盘。《证治准绳》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就是指的胎盘。
又叫“胞衣不下”。“胞”、“胞衣”,即胎盘。息胞指胎儿娩出后,经过较长时间胎盘仍不能自动娩出。因病者大都伴有出血症状,应及早使胚盘排出,否则将因出血过多而虚脱。本病多由于分娩后元气大虚,无力继续排出,或因产时感受外邪,气血凝滞所致。
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妇因胎压迫膀胱,出现下腹胀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种病症。多与中气不足有关。
即“妊娠心烦”,是妊娠期中出现烦闷不安,心悸胆怯的病症,病因有阴虚,痰火和肝郁等。属于阴虚的,可见午后潮热,手心发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属于痰火的,可见头晕,脱闷,恶心呕吐等;属于肝郁的,可见两胁胀痛;脉弦数等。
即“妊娠小便淋痛”,指孕妇小便频数,淋沥疼痛的一种病症。多因下焦虚热或湿热所致。
即“妊娠咳嗽”。指妊娠期中出现干咳,日久不止,甚则五心烦热,胎动不安的病症。多因平素阴虚,怀孕后血气又多聚于下部以养胎,阴精不能上承,肺阴亏损所致。如久咳不愈,可成痨嗽,称为“抱儿痨”。
即“妊娠痫症”,又称“子冒”。指妊娠六、七月后,或临分娩时,出现突然眩晕仆地,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甚则角弓反张,过后逐渐清醒,时作时止。凡六、七月以上孕妇出现头晕目眩,血压升高,下肢水肿,以及蛋白尿时,即宜检查,及早防治。本病原因,主要是肾阴素虚,肝阳上亢所致。亦可发于产郁。
指妇女妊娠四至五个月后胎动不安,心胸胀满,痞闷不舒的病症。多因肝气郁结,痰气壅遏而胎气上逆所致。
即“妊娠失音”,或叫“妊娠音哑”,是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出声的一种病症,多因肾阴不足所致。临床表现往往伴有头晕耳鸣、掌心灼热、颧红、心悸、心烦、咽喉干燥等阴虚症状。若将分娩时突然失音而无其它症状的,为胞脉受阻,肾脉不通,肾阴不能上承,一般不必治疗,待分娩后即可自然恢复。
妊娠在七、八个月后,下肢轻度浮肿,无其它症状出现的,是孕妇后期常有现象。若水肿逐渐加重而遍及股部、外阴或下腹部,甚至面部或肢体上部遍身都肿,同时尿量减少,体重迅速增加的,称为“子肿”,即“妊娠肿胀”,或叫“妊娠水肿”。这是晚期妊娠中毒症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每兼肤色苍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厌食。病因主要是脾肾阳虚或气滞所致。此外,在妊娠六、七个月间出现腹部胀满而喘的,称为“子满”,又叫“胎水”;自膝以下肿,小便清长的,称为“子气”;仅是两脚浮肿而皮厚的,称为“皱脚”;而脚肿而皮薄的,称为“脆脚”。它的病理与上述大致相同。近代这类名称,已较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