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十二经脏腑图。)
十二经脏腑图(图缺)
太阳小肠足膀胱,阳明大肠足胃当;少阳三焦足胆配,太阴手肺足脾乡;少阴心经足为肾,厥阴包络足肝方。
此歌上者为手。
十二经脏腑表里图(图缺)
(此歌诸腑配阳,诸脏配阴。)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府须归丙。
包络从阴丁火旁。
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虽三焦为决渎,犹可言壬;而包络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脏表里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同厥阴,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须分明。
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之肺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周流不息,如环无端。前三图者,诵后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则其首尾一贯,按图可悉矣。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此脏腑相传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出《十四经发挥》。)
(经络 十二经脏腑表里图 十二经纳甲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经络周流解 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 经络次序)
十二经络,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从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无支者,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 ,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 ,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入喉咙之后,上额循巅,行督脉,络阴器,过毛中,行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复交于手太阴也。
(附十二经脉起止图。)
经始太阴,而厥阴最后。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乎阳明。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胃历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经。脾自足之隐白,趋大包于腋下。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小肠兮起端于少泽,维肩后上络乎听宫。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肾以涌泉发脉,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络中冲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侧,从关冲而丝竹空。胆从瞳子 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于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起止图(图缺)
脉络周身十四经,六经表里督和任。阴阳手足经皆六,督总诸阳任总阴。诸阳行外阴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过龈交,脐腹中行任脉是。足太阳经小指藏,从跟入 会尻旁,上行夹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脉最长。少阳四指端前起,外踝阳关、环跳里,从胁贯肩行曲鬓,耳前耳后连 尾。大指次指足阳明,三里、天枢贯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齿,环唇侠鼻目颧迎。
足有三阴内联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肾出足心从内踝,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两阴皆足拇,内侧外侧非相联。太阴内侧冲门去,腹四行兮挨次编。厥阴毛际循阴器,斜络期门乳肋间。
手外三阳谁在上,阳明食指肩 向,颊中钻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傍。三焦名指阳明后,贴耳周回眉竹凑。太阳小指下行低,肩后盘旋耳颧遘。还有三阴行臂内,太阴大指肩前配,厥从中指腋连胸,极泉小内心经位。手足三阳俱上头,三阴穴止乳胸游;唯有厥阴由颡后,上巅会督下任流。经脉从来皆直行,络从本部络他经。经凡十四络十六,请君切记须分明。
十六络者,自十五络之外,复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也。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胆子丑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书及张世贤等注释。其以十二时分发十二经,似乎近理。然而经之长短,穴之多寡,大相悬绝,又安能按时分发?且失五十周于身之义。今亦录之,以俟辨正。
(左右共二十二穴。以下十四经,共六百七十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藏之气,为藏之长,为心之盖。是经常多气少血。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药,主藏魄。”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 。
肺者,市也,百脉朝会之处所也。凡饮食入胃,不敢自专,地道卑而上行,上朝于肺;肺乃天道,下济而光明,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输膀胱,小便自利。岂以肺如都市,聚他处之物,而仍散之他处,故字从肉从市。
(左右共四十穴。)
南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五里 臂 肩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 迎香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尺一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傅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
总皆大肠也。
大肠为传道之官,有变易之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 四白 巨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胃者汇也,饮食汇聚于此,而为谷之府也。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左右共四十二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 胸乡 周荣 大包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荥唇也。开窍于口。是经常多气少血。《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与智。”滑氏曰∶“掩乎太仓。”华元化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傍。”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遗篇·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左右共十八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 神门 少府 少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脉也。
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舌。《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心字移右之一点于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
四脏皆系于心。心者,惺也。言心气旺,则能惺惺而运其神明也。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泽 前谷 后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俞 天宗 秉风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 听宫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阑门。
(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 次 中下 会阳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噫嘻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承扶 殷门 浮 委阳 委中 合阳 承筋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通谷 至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出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气化。
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后世诸书有言其有上口无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膀者,言其横于前阴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质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虚而实,旁通水道也。
下联前阴,溺之所出。
(左右共五十四穴。)
涌泉 然谷 太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神藏 中 俞府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与志。”华元化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傍,相去合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肾,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
(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心包一藏,《难经》言其无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棱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又按《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一节。
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经之谓欤。
包络者,护卫心主,不使浊气干之,正由君主云有宫城也。
(左右共四十六穴。)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消泺 会 肩 天 天牖 翳风 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和 丝竹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经》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溉,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
三焦者,统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于脏腑,故曰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蒸津液,化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下焦起阑门之下,主出而不内。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角 天冲 浮白 窍阴 完骨本神 阳白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液 辄筋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 环跳 风市 中渎 阳关 阳陵泉 阳交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临泣 地五会 侠 窍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经多血少气。华元化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写。
胆者,担也。言其有力量,善担当者也。
《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
(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荥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滑氏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肝者,干也。其性多动而少静,好干犯他脏者也。
(二十四穴。)
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二十八穴。)
长强 腰俞 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 水沟 兑端 龈交
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纲领。任行于腹,总诸阴之会,故为阴脉之海。督行于背,统诸阳之纲,故为阳脉之海。二脉皆起于会阴。启玄子曰《甲乙经》、《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
十六络穴图(图缺)
《经脉篇》止十五络。《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是共十六络也然足太阴络曰公孙,而复有脾之大络曰大包;足阳明络曰丰隆,而复有胃之大络曰虚里;故诸经之络皆一,而惟脾胃之络皆二。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者,是谓宗气。”宗之为言大也。
营气者,阴气也,水谷之精气也。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上注于肺,受气取汁,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其行始于太阴肺经,渐降而下,而终于厥阴肝经,随宗气而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故曰∶“清者为营,营行脉中。”
卫气者,阳气也,水谷之悍气也。其浮气之 疾滑利而不循于经者,为卫气。卫气出于下焦,渐升而上,每日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之睛明穴,上行于头,昼自足太阳始,行于六阳经,以下阴分;夜自足少阴始,行于六阴经,复注于肾。昼夜各二十五周,不随宗气而自行于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曰∶“浊者为卫,卫行脉外。”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在女子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