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基础护理学》\
 《基础护理学》 > 第八章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体温 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36.2-37.2℃),直肠温度37.5℃(比口腔温度高(0.3-0.5℃).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

(一)发热

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低热 体温37.5-37.9℃。如结核病,风湿热。

(2)中等热 体温38-38.9℃。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3)高热 体温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

(4)超高热 体温℃41以上,如中暑

3.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

(2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39℃以上,且伴畏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有规则热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支气管肺炎等。

异常体温

KPa44.555.566.577.588.599.5
MmHg3033.7537.541.254548.7552.556.256063.7567.571.25
KPa1010.51111.51212.51313.51414.51515.5
MmHg7578.7582.586.259093.7597.5101.25105108.75112.5116.25
KPa1616.51717.51818.51919.52020.52121.5
MmHg120123.75127.5131.25135138.75142.5146.25150153.75157.5161.25
KPa2222.52323.52424.52525.52626.52727.5
MmHg165168.75172.5176.25180183.75187.5191.25195198.75202.5206.25
KPs2828.52929.53030.53131.53232.53333.5
MmHg210213.75217.5221.25225228.75232.5236.25240243.75247.5251.25
KPs3434.53535.53636.53737.53838.53939.5
MmHg255258.75262.5266.25270273.75277.5281.25285288.75292.5296.25

1kPa=7.5Hg, kPagn 与mmHg换算法:

1.末尾有0时,末尾去0,除以3,商与被除数相加。

例:90mmHg,相当于9÷3=3,3+9=12kPa。

100mmHg,相当于10÷3=3.3,3.3+10=13.3kPa.

2.末尾无0时,末尾数前加小数点,除以3,商与被除数相加。

例:105mmHg ,相当于10.5÷3=3.5,3.5+10.5=14kPa.

88mmHg , 相当于8.8÷3=2.9, 2.9+8.8=11.7kPa.